德国经济社会政策研究方法若干重大政策设计的启示与思考之三

时间:2022-10-06 11:28:58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研究方法若干重大政策设计的启示与思考之三

山东作为我国第三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区域发展等方面与德国,特别是巴伐利亚州、黑森州等,有许多可比较、可借鉴之处。在分析德国一些政策研究、政策设计特点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思考,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思考之一,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德国经济社会政策研究设计有特色、有优势,很重要的是以法治的方式保证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可持续性。无论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充分就业,还是区域发展、产业转型、中小企业、能源结构调整、职业教育,都有完善的法律,在法治框架中有序推进工作。近年来,我省在政府依法决策方面,有一些大胆实践,依法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用法治的办法化解多年遗留的疑难案件等,引起社会良好反响。建议:

1、以落实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省政府和省直部门带头,教育和引导各级增强法制意识、法治习惯,增强以法治思维开展工作的能力。

2、加强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工作。抓住节能减排、大气污染治理、扬尘治理、生态功能区保护、重大应急管理、城市交通管理、基层社会管理等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加强地方立法。

思考之二,推动经济转调创,可选择重点实施突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作重点向结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转变。要用好倒逼机制,在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重点突破。建议:

1、探讨从产业支持向集群策动转变。制定促进产业集群的政策,实施政府引导、协会参与、企业与研究机构为主体的模式,推进集群品牌建设。推动与德国产业集群的合作,借助其技术、人才、管理模式,提升我省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2、研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应研究建立区域分类指标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为目标,建立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既维护统一市场体系、公平竞争,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建立规范的区域横向合作、转移支付制度。

3、下更大决心推动节能减排。着眼长远发展,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外电入鲁”、煤改气等工作突破。

4、有序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利用法律和政策引导等间接方式,创造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加大对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强统筹规划,避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盲目集中于技术含量不高的环节,防止局部产能过剩。

5、推广电动汽车要避免直接刺激市场需求。借鉴德国做法,不直接补贴汽车购买,而是通过推动技术研发进步,降低购买使用成本,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德国专家认为,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特别是电池研发生产走在了前面。山东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思考之三,山东发展有活力,民营经济须更强。近年来,我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理念上有实质性进步,简化登记注册、税费减免、改善融资等政策措施力度不断加大。这次培训,使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民营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新的重要源泉。建议:

1、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坚持降低准入门槛,简化注册程序,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统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维护中小企业市场平等竞争的地位,营造尊重、激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2、积极探索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社会化。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金融业发展滞后,商业性金融竞争不足,政策性金融不完善,加之中小企业缺乏家族传承,管理不规范,自身信用基础差,对银行金融服务依赖大,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应推动政府部门、开发银行、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分工合作,健全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利益共享、良性运行的中小企业融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提供利息补贴,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鼓励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参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村镇银行、民营银行发展;促进小贷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发展;拓宽中小企业小额、便捷、灵活、多元的资本市场投融资渠道。

3、实行中小企业创新计划。允许税前扣除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费用,鼓励与大企业建立密切协作关系等。

4、对省内设定的税费项目,如水利建设基金等,可研究对中小企业的减免措施。

思考之四,加快建设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地带,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专家分析山东发展模式认为,过去10年山东经济增长率主要依赖不断增加的投资,劳动力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远未发挥,高技能劳动力对GDP增长的贡献更低。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导致就业水平低,主要依靠低技能劳动力,导致高等教育的高技能劳动力被闲置。劳动力的质量将是决定山东实现经济转型与创新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省政府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作为重要改革突破,率先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全国走在前面。建议:

1、加大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选择几个企业开展试点,支持行业、企业与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专业教学联盟,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

2、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合作。据了解,广东格力集团与德国达姆士达特工业大学共建“格力学院”。我省也引进了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甲骨文人才产业基地项目。应利用青岛中德生态园等平台,加强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合作。

3、把成熟做法上升为地方立法。德国双元职业教育实施,关键是用法律调节各方面关系。如采取强制手段要求企业按员工7%的比例接受学生实习。应通过地方立法,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体制,规范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向高校开放,全面实施高等院校学生实习实训计划。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双证互通”、各级各类教育互联畅通的学分认可机制等。

思考之五,注重整合智库资源,发挥智库在政策设计中的作用。最近,中央一再强调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我国智库总体数量少,形式单一,缺乏影响力。下一步应整合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和党委、政府部门政策研究力量,提高智库决策咨询作用。建议:建立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为省政府特约咨询;依托省政府研究室组建特约研究员队伍,建立社科专家参与重大决策调研机制;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加新型智库建设;拓展智库发挥作用形式,加强决策咨询、政策解读培训等功能,成为政府与社会、与公众政策沟通的桥梁。E:YWJ

关键词:德国政策取向 政策设计 启示思考

上一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 下一篇:由《武士的一分》看日本武士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