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与建构:地方院校文化功能实现路径选择

时间:2022-10-06 11:21:21

引领与建构:地方院校文化功能实现路径选择

摘要:大学的文化本质以及知识社会深刻快速变化的环境赋予现代大学史无前例的引领社会创新文化的使命,文化功能成为现代大学的本质功能。本文基于地方院校的视角,运用组织制度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地方院校引领地方社会创新文化的路径,实现地方院校文化建设与地方创新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地方院校;文化功能;文化引领;路径选择

一、文化功能是现代大学的本质功能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由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术精神、规章制度、学生风格、环境氛围等等因素,经长期历史积淀而成,体现了大学的个性品格和整体风貌,是塑造大学个性、产生名师大家、凝聚师生员工的精神和灵魂。

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核和基石是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学术自由是创新的土壤,是学术创新的制度保证和物质保证,自由的学术环境使知识创新成为可能。社会责任是现代社会赋予现代大学的使命,也是人才成长的外在动力。学术自由无法拒绝社会责任,当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时,学术自由才能够超越狭隘性,在彰显大学自身独有的创新知识和学术自由的特性的同时,履行大学引领社会、塑造公共理性的历史责任。大学管理者通过整合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核,将其转换为制度形态和物质形态,使物质、制度和精神三种文化因素共同构成大学文化整体系统,并逐渐稳定为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反映和表达大学气质和性格的文化氛围,以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价值目标引导群英,从而实现个体的价值和大学的使命。

文化性是大学功能的本质特征。大学的功能表现在大学的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上,归根结底的本质规定性在于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启蒙把个体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同时,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乃至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入手,无论我们对大学的本质进行什么样的追问,提出怎样的解说,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这是现代大学教育必然的准确的定位,大学的一切工作无不是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大学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经历了从象牙塔到社会活动中心地位的巨大转变,成为社会知识与文化的孵化器,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无不是大学文化或说是大学的精神气质和社会性格的外显,因此,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文化功能必然的成为大学的本质功能,地方院校也不例外。

二、引领社会创新文化是大学的使命

创新文化是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是激发创新活动的精神家园。大学文化的创新性,使其从亚文化、非主流文化步入社会主流文化,对社会文化必然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思想源和文化的辐射源。随着大学在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赋予大学的责任越来越多,大学文化的辐射力也就越来越强。在文化交流与碰撞愈来愈复杂的信息时代,大学在引领先进文化、推广先进文化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是现代社会创新文化的源生地。21世纪大学已成为社会中最前沿、最开放的组织,它不仅仅是回应社会的变化,而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引领社会的文化和思潮,通过思想传播、人才输出和成果转化等方式,大学的创新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且营造了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发展新时代的背景中显现出更为重要的价值。

社会变革发展客观上需要大学文化功能对创新文化的引领,尤其是当代信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文化引领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如果说农业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经验、工业社会发展依靠的是科学的话,那么,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则更主要的是依靠文化,依靠文化创新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和谐发展。

这种需求表现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于人才培养(包括人才规格和类型)的需求,经济发展对科技成果的需求,社会文化生活对先进文化理念和方式的需求,等等。更重要的是体现社会发展理想的需求,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要求高等教育实行一种文化选择,实现一种文化创造,更是一种在文化创造过程中的文化引领。

事实上,大学作为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与文化创造的特有文化机构,在文化建设、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发展多种可能性不断进行着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具有和谐性与包容性、先进性与前瞻性、批判性与创新性等特征,由此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不断发展着科学和技术,因此,大学具有在文化选择、文化创新中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使命,大学的文化功能本身也必然的要求大学成为社会创新文化的主角,把引领社会创新文化作为自己不二的追求。

既然大学作为当今世界创造文明与发展科技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组织,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成长正在并且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作用,毫无疑问,她也能够承担起引领社会创新文化的使命。实践证明,自有大学起,人类思维的每一次惊心动魄的革命性进展,大都以大学文化的勃兴为其源泉,以大学文化的引领为其动力,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到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莫不如此。

正是因为具有学术自由的宽容环境和学术氛围,科学民主的大学制度,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大学成为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中心和世界前沿信息交汇的中心,所以,世界一流大学引领世界文化,中国一流大学引领中国文化,地方高校引领地方文化,大学文化引领功能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贡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国的大学与西方大学相比,除了具有垄断社会高等教育资源,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无法替代的在教育和研究方面的专长和能力等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那就是从总体上讲,大学的办学主体是国家,是纳税人,这与西方国家具有相当大比例的社会或私人办学的国情是不同的,所以,中国的大学理应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担负起引领社会创新文化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地方院校应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地方社会文化创新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地方院校文化功能的实现路径分析

制度理论重视价值观在制度演变中的作用,强调组织环境的社会和文化要素的重要性,认为制度由文化认知、规范以及强制要素构成,并与活动和资源相联系,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规则。其中,文化认知支柱为组织成员提供模式化的思想、感受和反应,从而引导其制定决策和进行其他行为,它决定了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以及行为取向。制度变迁的根源在于制度环境的变化,而且首先是从文化价值观体系的变迁开始的。

中国过去30年经济社会和政治文化价值观发生的深刻变化,开端于真理标准讨论,以产权私有制、市场惯例和商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的变革为先导而展开的,这一伟大实践一方面深刻诠释了文化在发展中的影响,另一方面为大学文化

的构建和大学的发展奠定了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基础。

大学凝炼自身的文化品质,首要的是确立民族的、区域化的、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战略。从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构建大学的创新文化,实为国家之所需,大学自身发展之所求。确立大学的特色文化战略是大学创新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战略,正如茫茫大海上一艘失去方向的航船,要想在创新文化建设中有所建树是不可想象的。大学能引领的是它的个性文化,而不是它的普遍性文化。大学个体因其所处的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不同,自身发展的渊源存在差异性,所以,不可能千人一面。地方院校所在地方的区域文化或民族文化是地方院校最宝贵的文化宝藏,地方院校所要做的也必须做的工作,就是紧扣“地方”二字,挖掘所在地方的区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精华,与本校积淀的文化传统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战略。

重建以“科学民主、和而不同、独具特色”为共同价值观的创新文化制度保障机制,是大学凝炼自身文化品质的根本。“科学民主、和而不同、独具特色”既是一种大学办学理念,也是创新文化的一种价值追求。当“科学民主、和而不同、独具特色”被普遍认可,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内化为一种制度文化时,就会大大提升大学整体的创新文化力和对社会的引领力。推动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是实现高校体制、机制的跨越,促进创新文化建设的任务内涵;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为大学的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保障,是现代大学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任务。地方院校理应结合校情,围绕自己的特色文化战略重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和制度、学术组织结构和制度,教学组织结构和制度,后勤服务组织结构和制度,创新评价与激励制度,优化整合并集中有限的办学资源,实现特色文化战略目标,提升引领社会创新文化的能力。

地方院校引领创新发展地方文化,最基本的路径是“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蕴含的巨大机遇,为地方院校加强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柔化地方院校与社会的边界,引领地方创新文化提供了可能,地方院校可以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三个维度来引领。在精神层面通过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引领社会,在人文道德上,使地方院校成为地方社会的良心、理想的灯塔;在制度层面,地方院校的制度变革可以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地方院校制度变革的示范作用,引领地方创新制度体系的变革;在技术层面,地方院校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尤其是在软科学方面,组织科研攻关,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作用和引领社会。

总之,地方院校通过人才培养、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增强同地方经济社会的联系,走入社会中心;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形成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文化观念,并且通过运用文化批评功能来优化地方社会文化环境,使现实的文化价值得到提升。地方院校通过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质,凝炼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来引领地方创新文化,同时自己的文化特色在引领地方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践中也得到进一步升华。

上一篇:浅析高校水电节能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因素计点法的岗位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