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篇分析,培养阅读能力

时间:2022-10-06 11:17:54

重视语篇分析,培养阅读能力

摘要: 语篇分析教学模式是以篇章结构为中心,通过语言手段对篇章加以分析,使读者对通篇思想能够彻底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在英语阅读理解中如何应用语篇分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出了实施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 语篇分析教学模式阅读能力

一、引言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讲,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相互交流、影响及传递信息的过程(王初明,1990)。从信息论的角度讲,阅读是作者编码和读者解码的过程。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他们见木不见林。他们对语言结构单位的理解只限于单词或句子水平的理解。下面笔者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采取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如何在文章中产生意义,达到对通篇意思的彻底理解,从而实现运用语言的目的。

二、语篇教学模式概述

(一)传统语言教学法及其弊端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外语教学盛行语法――翻译法,结构主义统治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家把语言形式与语言结构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他们强调语法很少或根本就不注意语言结构是如何在语篇中运用的(齐品,1995)。这一传统的语言教学法的过程:教师给学生分析阅读文中的语法结构、语言难点;学生听教师解释课文,记下教师给的定义和例子等。由于教师主导课堂,强调个别单词和语法的重要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便形成了被动式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希望教师提出并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要求教师解释一些根本无法解释的惯用法等。久而久之,传统的外语教学使学生变得重视书面语言,忽视口头语言,阅读中只注意个别细节,而不是全篇结构,这就影响和妨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针对上述弊端,教师有必要将语篇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引用到阅读教学中。

(二)何谓语篇分析

语言学家维多森(Widdoson)将语篇定义为:“使用一组句子或段落并用于某种场合,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语言。(黄国文,1988)”胡壮麟(1984)认为,“语篇分析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总的来说,语篇分析是对表达完整意义的篇章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研究。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对语言形式特征进行分析,而且要对语用功能进行分析,甚至对句子以上层次进行分析。

(三)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的优点

首先,语篇分析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不等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语言能力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和听、说、读、写的技巧等方面进行教学,而这些教学往往又容易停留在孤立的词汇或语法的讲解和运用上”(金蒂,1995)。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以词汇和句子为中心的外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初级阶段对于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是相当必要的,但很难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以语篇为最小语言单位的语篇分析教学却能弥补这个缺陷,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从以词汇和句子为中心的教学上升到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实际上是以培养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转变到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而后者正是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其次,由于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突出交际的内容,这就有利于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在语篇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学生团体活动,如simple dialogue,pair work,group discussion and debate等,采用上述团体方式将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结合起来,将领会思想和表达思想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局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语篇分析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能力,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尤其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从外语教学涉及的因素来看,外语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主体性的系统工程。如何协调教师与学生、教材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更大的效益,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一个现实又紧迫的课程”(束定芳、庄智象,1996)。一种教学模式要取得理想的实施效果,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要实施语篇分析教学模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已被描述为图式论或先验图式论。图式论认为读者对一篇语言材料的理解即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Carrel,1984)。许多专家,如刁鲁霞、王初明(1988)认为,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理解障碍,当读者在阅读时所采用的图式与作者所预先要求的图式不相符时,同样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因此,只有读者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语篇负载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实现理解,才能完成阅读的交际功能。背景知识与语篇信息越吻合,理解率越高,这已是阅读课上显而易见的事实。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同时又增加知识的积累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课前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但课前预习绝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浏览,而是对课文内容相关知识的重组与扩充。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布置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或研读相关文章,或帮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梳理已有的背景知识,然后就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主题作发言或讨论的准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是丰富与激活背景知识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课外阅读可采用教师指定材料或学生选材两种方法。阅读内容要求丰富多彩,如时事报道、评论性文章诗歌等。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依体裁而变,或关注主题,或关注篇章结构,甚至可关注美学价值。但是应该注意:课外阅读决不能放任自流,要有必要的检查措施,如可采取课上问题测验、分组讨论或写读书报告等形式。

以现行“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1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为例,通过呈现topic “The world the language and the people”和一幅世界地图,并配以下列问题,来激活学生已知的背景知识。

a.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languages?

b.What country is Canada’s neighbour?

c.How many countries’ names do you know?

d.Which language is the most widely spoken in the world?

在讨论上述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通过课外阅读寻找答案。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运用背景知识提高阅读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把握语篇体裁

语篇体裁框架是高度抽象化的篇章模式。它揭示了不同体裁语篇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特点。

了解体裁框架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了解特定语篇的含义,抓住其要点。研究表明,阅读时人们会求助于大脑中原有的体裁框架,如果所读语篇的体裁与原有的语篇的体裁相适合,理解就容易得多。反之,理解就会产生困难。熟悉特定的体裁框架,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依靠标题、图片等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比如对我国的旧教材SEFC 2A和SEFC 1A教材中语篇体裁的统计和分析,在81篇文章中,叙述体占59%,论证体占10%,诗歌占9%,戏剧占8%,描写体占4%,其它占10%,由此可以看出,在SEFC教材中以叙述体和论证体占多数。

(三)分析语篇篇章结构

通过分析语篇篇章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对语篇教学进行层次分析、信息加工和处理等。分析语篇篇章结构包括对话题、信息流程、粘合和连贯的运用。可以说,分析语篇篇章结构是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的重点。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分析语篇篇章结构应注意以下四点:

1.训练学生分析语篇所叙述的话题能力,这将有利于他们熟悉语篇的各种组篇方式及展开方式,更快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语篇所传达的信息。如在“Where’s your pen pal from?”中明确指出阅读的第一步骤:Read the passage,which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 are included in the passage?

在学生弄清语篇体裁后,教师可向学生呈现上述话题内容,使他们更准确地预测语篇的内容。

2.信息的传递往往遵循“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的原则(黄国文,1988),新信息是语篇所传递的主要信息,是阅读理解的关键。还是以“Where’s your pen pal from?”为例,我们可以用表格来分析该语篇的信息流程。

借助以上表格,教师讲授两个句子的关系,使学生思路清晰、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在对比中吸收、记忆,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

3.粘合是指几个句子联合成篇的语言特征。主要有下面四种手段:所指(reference)、省略与替代(ellipsis and substitution)、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粘合(lexical cohesion)(何兆熊、华钧,1998)。一般来说,不同体裁的语篇,其内部粘合方式不同,具体表现在它对所指、省略与替代、连接和词汇粘合的使用不同。“所指”在叙述文语篇中比较明显;“省略与替代”是对话体的显著特征;“连接”在描写体、论述体和说明体语篇中较为常用;“词汇粘合”多见于说明体和科学体语篇中。“所指”是我们在语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形式。

词汇粘合包括重复、同义词、反义词、词义搭配等(Halliday,1976)。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应用词汇粘合手段猜测生词意思,找出语篇表达的主题或表达某一观点的词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篇内容,理清语篇脉络。利用粘合手段中的连接、省略与替代还可以帮助学生就语篇的连接词语如表原因、时间、让步等的词语和语篇的因果、时间、空间关系进行分析。

4.连贯要求学生在理解语篇过程中,深入语篇的语境,建立语篇句子间的语义关系,获得构建连贯语篇的能力。以初一(下)Unit 8 Section A 3a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弄清下面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重新排列。

1.Can I help you?

2.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3.We have beef,chicken,mutton,cabbage,potato,tomato...

4.Sure.And what size would you like?

5.We have large,medium and small bowls.

6.What kind of noodles do you like?

7.Oh,a medium bowl,please.

8.OK,I’d like mutton and potato noodles,Please.

9.I’d like some noodles,please.

10.What sizes do you have?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正确的顺序为:1、9、2、6、3、8、4、10、5、7这无疑有助于学生理解外出就餐时的情景,对理解阅读文所表达的意思,起到推动的作用。

(四)将词句融入语境中学习和理解

语篇阅读理解教学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篇章知识都离不开词句知识。词句是培养语篇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如果将词句知识独立地放于语篇的整体教学之外,语篇的教学将是见木不见林的逐词逐句释义教学,学生只能机械接受,失去语篇的整体结构意义。因此,学生应针对话题,把握词或词组、短语和句子的典型范例,将词句知识放到语境中,形成完整的语篇结构。

另外,我们还要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表演,从而真正地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例如在学习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侍者、教师、厨师等。通过这种表演,学生以不同的人物身份体验课文的主题思想,并学会使用符合自己身份的得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训练推理能力

“推理活动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无论是对字、词、句的理解,还是对篇章的理解。都要借助推理来完成”(陈光伟,2000)。推理能力的训练要与把握语篇体裁、语篇结构和语篇内容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时,教师应抓住每一单元中所出现的练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训练。通过这些练习可更好地使学生深入语篇获得信息。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展开设置类似下列的问题以达到训练学生推理能力的目的。

a.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and pollution?

b.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plants and animals?

c.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story?

通过以上问题是设置,使学生能获得语篇中不曾直接表述但又隐含其中的意义或作者意图。

四、重视语篇分析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课文整体教学

课文整体教学提高学生语篇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避免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断章取义。通过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的理解思维能力,提高其语言感悟能力。课文整体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全面把握。特别是较长的课文一定要给学生完整的概念。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技巧。指导,包括怎样寻找中心句,怎样猜测词意,怎样推理判断,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等(H.Singer & D.Ponlan,1982)。通过速读―细读―听读―复述四个环节,整篇文章不断在学生头脑中复现,从而使学生由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到运用课文,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二)在语篇分析教学模式中遵循“宏观导入―微观剖析―整体吸收”的教学程序

第一阶段,宏观导入。主要涉及对语篇背景知识、题材框架的教学训练。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语篇的基本内容及篇章结构。

第二阶段,微观剖析。主要涉及语篇整体内容的教学,深入理解各个段落、话题的中心内容及表达形式。

第三阶段,整体吸收。主要涉及学生详尽理解语篇内容,摄取语篇的主要内容,升华语篇的思想内容。

五、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篇分析是一种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语篇分析教学虽然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但在语言教学中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利用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深入探讨和总结语篇教学的真谛,为学生学习英语找到一条简洁易懂、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齐品.语篇分析――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外语阅读技能的方法[J].外语学刊,1995.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

[5]金蒂.语篇整体教学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9,(3).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潘井伦.图式论与外语阅读课堂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1).

[8]现行的高中课本Book2A,Book1A.

[9]刁鲁霞,王初明.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10]何兆熊,华钧.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1]胡春洞,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12]陈光伟.分阶段培养英语阅读能力[J].广西师院学报,2000,(4).

[13]Halliday,M.A.K,and Hasan,R.Cohen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14]Singer,H.and Ponlan,D.Active comprehension:Problem-solving schema with question generation for comprehension of complex short stories[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5]Carrel,P.L.Schema theroy and ESL reading[J].Classroom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Modern Language,1976.

上一篇:口语教学: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出路 下一篇:如何激发高职数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