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学中的生命

时间:2022-10-06 11:04:27

刍议语文教学中的生命

【摘 要】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根本目标;打造生命化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厚实的预设功底,保持课堂的动态化,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用无痕语文课堂洗练学生灵魂,陶冶人性,提升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人性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关注生命教育的理念,以生活世界为根基,以语文课堂为载体,以成全每一个生命为指归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从过去重视认识过程提升到以生命发展为基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注生命的整体性,使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对学生语文技能、语文素质的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人性的陶冶、灵魂的洗练、人格的提升与觉悟的唤醒的过程。

一、语文课堂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而不应否定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积极实行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及其运用规律,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获得良好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成为有活力的教育“有机体”。

二、语文教学的生命之体现关键在教师的课堂预设

语文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学生个体生命是千姿百态的,生命化语文课堂生成也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必须有应对的基础,要“灵动”的预设以及捕捉,而不是迁就的适应。教师预设问题时,要有多维性、主观性和思辨性,给于教师动态生成的节点。我最喜欢的预设是“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一个人,为什么?”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学生都有生成的广阔的舞台,而且在无法确定结果下,如同探索未知世界,因为神秘而倍感有趣。

预设问题多维性同时更要认识到达成互动生成指向性。“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一个人,为什么?”中,前一个问题,要达成学会对语言的赏析,后一个问题达成学会对人物的分析。渗透其中的,是师生共同生成语言的赏析、人物的分析的方法、规则。

三、语文课堂是动态的

语文课堂是尊重学生生命从而激发学生生命张力的课堂。其运行的最高境界是基于当下的具体场景的,基于学生生活的,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它的课堂运行必然是师生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动态生成的课堂。然而,实际情况是,课堂在动态运行的基础上,由于对话双方文化、知识、阅历等差异,课堂上知识的流动不可避免的存在落差,形成流动的阻塞。

四、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生活

在教材与学生生活中寻找契合点,努力创设适合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这样,文本就与生活有了生命的对接。更易在形成流动阻塞的文字表层,去理解其中的生活蕴情。例如,在理解苏教版七年级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鲁迅为什么把只有一些野草的地方当作他的乐园,这似乎不符合常理。学生的理解在于阻塞的状态。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思索自己小时候的生活,许多同学拿一把扫帚当机枪,扮演,乐此不疲。这用成人的眼光看也没有什么乐趣啊,而当时却是乐事。由此类比推出,原来一个是用儿童的眼光,一个是用成人的眼光,从而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了学生的生活,就可以很好的化解。

五、语文课堂是言语的、肢体的,更是心灵的

课堂教学我们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我们追求的那种课堂互动的效果,这种效果作为听课者和执教者来讲,往往看课堂热闹的氛围,或者说场景,总以为,有不断的问答、不断的讨论,就是互动,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默契,其实这种默契的互动是最根本的互动,也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但我们将一个问题、一个知识,对文本的一种解读,学生眼睛忽然发亮,或者在下意识的点头,这种才是真正互动。

文本是有文本本身的价值意向在里面,但是文本的意向我们不好塞给学生的,文本本身要表达的思想是要靠我们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我们要使学生吃准文本的思想,他就需要学生内心的认同,不是言语的认同,这种内心的认同最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目光、表情,甚至是细微的动作上。当然,这并非是“一问一答”式表层次的互动——引诱学生。我们一方面要有对文本多元解读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责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接近文本本身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以学生为本,始终不渝地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尊重每一个学生人格,启迪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相信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意义,这都是教育生命化思想的表现。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就是要让学生真切感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关怀与期望,让学生学得充实,学得有价值感、有成功感。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教学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初级中学)

上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田园教育思想对中国农村教育的... 下一篇: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