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06 10:58:49

浅析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整体创新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就是看他的讲授艺术。良好的授课方式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树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处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能力和人格修养之间的关系。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气氛;学习兴趣;教学情境;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无论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来说,还是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无论是从认识社会的深度和广度来说,还是从生活经验的积累上来说,都处于初级阶段。也是人生发展中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阶段,从生理心理的发育成长到知识内涵的积累和结构的改变;从学习深造到择业走向社会,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初中教育非常重要,而如何提高语文教育也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我个人认为:

一、要“语”“文”并重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改实验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了强调探究性学习,教师往往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对语言知识性内容做了弱化处理,在教学中不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语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有理解清楚,就对文章的主题随意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和精神培养的工作,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偏重于人文性,弱化工具性。一个人终生发展中必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学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语文的双基,中学毕业时,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那一定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也必然会成为学习语文的学生的悲哀。因此,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头重脚轻”,更不能“头轻脚重”。

二、要“慎问善问”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却是“满堂问”式的教学。“问”应该说是教学方法的一种革新,它在促进师生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提问提得太直太碎,就会出现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者置之不理,保持沉默,教师只能简单地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课堂很生动,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强行灌输,是消极接受的方式。因为教师预先设置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诱导学生猜测,或者教师自己交代,学生并没有展开讨论,并没有深入思考,思维完全被教师锁定,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跟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三、要化虚为实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放开,自然就多了一份潇洒。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超出了限度,就会过犹不及,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过分的虚化现象会损害教学的实效。

四、要合理使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生动性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拟。它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音响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讲授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诗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占用的教学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揣摩的时间。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语文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

五、要突出主题,激发主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中心,但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要求表面上、形式上的简单地突出主体,激发主动,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从深层次挖掘他们的潜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使他们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创设学习的情境,利用文本自身的丰富感染力,激发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倾向,促进学生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把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求。例如,讲授《孔乙己》时,教师渲染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的情景,之后再也没有见到孔乙己。要诱发学生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要创造条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保证学生在心理上有主体操练的时空。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师生的共同努力,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切实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操练活动的有效时间越多,知识内化率就越高,保持的时间就越长久,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例如,我们在讲析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孤烟直”和“落日圆”的情景,让学生在郊外或村头观看傍晚落日的壮观,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景色选词表达的。通过深入的思考讨论,学生就会明白,词语的选择,要根据特定的情景,只有这样,才会准确。那么,他们在运用语言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琢磨具体的语境。当然,要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扬民主,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一方沃土,师生平等对话的一个平台,使学生在没有顾忌、没有压力的宽松心态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完全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齐小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1(9).

上一篇:弗兰西丝·哈:在青春的幻梦中奔跑 下一篇:莫文蔚 一个不能停下来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