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小学德育教育

时间:2022-10-06 10:23:56

浅议中小学德育教育

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中小学德育教育还与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严重存在;德育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协调,不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变化,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学校德育方法和手段滞后,缺失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严重,等等。针对以上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学校都采取了不少措施,德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已取得可喜成绩。本人以课改为契机,结合中小学教育工作实践,仅就以下三方面加以重点探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我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青少年灵魂的缔造者。在升学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仍束缚着广大教师。首先,是重智育轻德育,注重知识传授灌输,轻视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在当今的中小学,教师的形象是知识的传授者,靠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打天下,俨然一个“传教士”。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仓库一般储存知识,并以既定的答案和唯一结论,使学生变成书本和分数的奴隶。许多教师“唯师是从”,听不得学生不同意见,束缚学生想法,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创造性思维便无从产生,最终变成一群只会听人吩咐、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的学生。这种“灌鸭式”教学,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不可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带有道德情感的东西,不可能激发、培养学生追求、探索、创新的情感,他们又怎能适应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因此。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把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齐抓并进,两手都要硬,才能培养出道德上合格的人才。

二、德育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摒弃灌输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中小学德育教育要牢固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真正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人地位和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德育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在教育者正确的价值引导下自主地、能动地生成构建的,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内化的过程才能见效。只有真正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增强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性,才能确立其独立人格,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自我发展的机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优化德育环境,创建和谐德育氛围

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系统工程,是一个与家庭和社会交互影响、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运行系统。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在学校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优化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环境。

中小学教育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史、基本国情和民族团结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观察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践能力和理想认识。只有把学生放到真实可感的社会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才能使其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追求,什么当唾弃。渐渐地,他们懂得了要关注家庭、关注学校、一关注^类、关注更为广阔的时空……。

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稳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面对下岗待业、家庭离异、家庭重组、贫困家庭的现实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怎样?父母品行如何?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十分重要。因此家长要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担当起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给予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作为家长,要重视在说理教育同时,还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成为道德上的表率,这样就能保持对孩子在道德上的正方向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南市灵山卫中心中学)

上一篇:在科学活动中运用发展性评价 下一篇:让阳光体育惠及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