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科生导师制指导目标的分解

时间:2022-10-06 09:31:39

论本科生导师制指导目标的分解

[摘要] 在校大学本科生素质的多层次化,使得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难以一蹴而就。为适应本科生导师制中难以改变的师生比过高的问题,成长导师应遵循本科生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依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对成长指导目标进行分解,以指导学生逐步成为高级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指导目标 分解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近年来在大学推广的一种新的培养制度,其内涵是以本科生的个性为基础,由成长导师引导其发展,培养其学术研究能力。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成功中可以看出这种制度在培养高级人才时发挥出巨大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国的本科生录取率在2005年就达到60%,2010年超过70%[1],这意味着高考录取学生呈现出明显非精英化的特点。由于入学本科生的学术研究基础有着明显的高低之别,导师制“从精英培养精英”的模式必须转向“从大众中培养精英”的模式,完善学生人格和培养其科学研究的良好习惯,就成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新内容。这也意味着培养学术研究能力的最终目标应当分解为几个阶段来实现。本文笔者试以西北政法大学侦查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为例来进行阐释。

成长指导过程中导师和学生间存在的突出问题

西北政法大学侦查学专业是公安学中以刑事侦查活动及其规律、侦查制度和侦查理论为研究对象,集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从2011年起西北政法大学侦查学专业为本科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限于任课教师数量有限,每名任课教师指导学生20名左右。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导师制对高年级同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面对低年级同学,导师制出现了许多问题,典型的问题有:

1.指导老师不清楚低年级学生存在什么问题。指导老师都是专业课任课教师,同本专业学生接触基本上是通过课堂上课,专业课大多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低年级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客观上接触机会少,相互不了解。

2.学生没有主动和指导老师见面的思想。大一、大二的学生学习任务不重,多会在班级辅导员组织下参加学校活动,这和高中阶段的生活学习模式相同。卸去了高考的压力,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很愉快,自己安排足矣,和导师有无交流均可。

3.少数的学生因为性格极端或者认识的偏差,需要导师指导而得不到指导。比如有的学生过于内向、兴趣爱好少,无法和周围同学交流,时间长了就可能做出极端的行为。有的学生本身入学基础就比较差,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一两个学期下来,有些就有挂科现象,之后又有了不能毕业的负担,整日萎靡颓废。

4.对于学生出现逃课、厌学思想,导师无法有效矫正。侦查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偏重于文科,学习过程以理论讲解辅助实验、实训、假期实践的方式完成。有些学生认为当警察身体好能冲能杀就可以而理论课没多大作用,所以热衷于课外活动,热衷于训练,不爱上课;加之专业课老师考虑到学生就业的需要,所以在考试时对学生要求降低,尽量不愿让学生出现成绩不及格的情况,这就更造成了少数学生对理论学习不在乎的心理。对于这种现象,成长导师不是班主任,很难发现,辅导员有时发现这个问题,但是很难采取有效的方法去纠正。

由此以来,在侦查学专业许多成长导师和同学中间产生了“无内容可指导”、“指导就是个形式”、“指导就是和学生聊天”等观念,本科生导师制的这种状态,如何实现培养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本科生的目标呢?

指导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1.本科生导师制师资缺乏是首要原因。国外的本科生导师配备学生的比例是1:5左右。在国内这个比例经常会达到1:20。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在校本科生超过12000人,专任教师800多人。任课教师本身要承担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其知识结构也较局限于自身任课专业。这就形成导师在知识传授方面能力有余而认识学生成长心理方面不足的现实,有些导师会觉得低年级学生没什么问题不需要指导,高年级学生认真指导即可。

2.学生类型的多样性不易把握。现在的高校本科教育已经是一种大众教育,普通高校招录的学生原先成长环境、自身学习能力的差异形成进入大学后的各种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便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个人涵养,自身学习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有些学生文化知识不扎实、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意志能力差;有些学生入大学前一直没离开过父母、独自生活能力较差、与人合作意识差;有些学生家庭负担较重,感觉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差异巨大自卑心重;也有些同学认为文科学校就是放松的自然之所,应该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学不学无所谓。对于后面四类学生指导老师很难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侦查学专业培养方案易于使本科生养成重实训、轻理论的思维。该专业属于特殊专业,在录取时学生要先通过体能测试,本专业学生身体条件整体好于其他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进校后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每天要跑操、要开设警体课程,参加本专业的体育比赛,要参加学校国旗护卫队及学校的重大活动的保卫工作;校外活动方面,学生在暑假假期必须到公安机关实习,三年级的学生还可能被选拔到公安局协助执行特殊任务。密集的实践活动虽然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从事公安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但同时也易使学生形成对理论知识不如实践经验重要的思维,故大多数一二年级同学在学术上缺乏和老师交流的积极性。

指导目标的分解方案

以上原因中,师资缺乏是个暂时难以缓解的问题,不过,如果能够深刻认识不同年级学生思想成长的规律性,结合侦查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仍然可以实现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较高学术研究能力的目标,可行之路就是将总目标进行分解为若干次级目标,逐一实现。具体而言,就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的指导目标应该不同,低年级指导目标是高年级指导目标的基础,目标之间有一定的递进性,通过实现各阶段的目标达到总体目标。

1.对于一年级学生,指导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较好地适应大学的环境、培养团队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侦查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和其他专业新生一样,主要是在班级辅导员的组织下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对学校对同学对老师都有短暂的不适应期。

上一篇: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浅析民办高校招生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