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佛教悲田养病坊

时间:2022-10-06 09:21:21

摘要:悲田养病坊是佛教徒设立的宗教慈善机构。通过研究佛藏中关于悲田养病坊的史实,以及设立的理论依据,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悲田养病坊的发展过程,最后对悲田养病坊的干扰因素和其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佛教;悲田养病坊;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176(2012)03—0025—04

历史上,悲田养病坊的称呼几经改易,或称悲田院,或为养病坊,本文为了研究的方便统称悲田养病坊。究其实质而言,张志云先生在《唐代悲田养病坊初探》中对病坊如此定义:“悲田养病坊是设置于寺院、专门收养贫病孤老者的慈善机构,它源于佛经中的‘悲田’思想和僧俗赈济贫病的善举。”

一、佛藏中关于悲田养病坊的记载

总览佛教经典,关于病坊的直接记载并不多,主要集中在较少的几卷经和律中。如《中天竺舍卫国祗洹寺图经》,该经为南山律师道宣一感灵而出,序中言“恐后世造塔庙无所表彰,窃据灵感制祗洹图经双卷矣”。卷2描述祗洹寺西第六天童院小巷北第二院即是圣人病坊院,圣人于此养病。文曰:“裕师又说次小巷北第二院,名圣人病坊院,开门如上。舍利弗等诸大圣人有病投中,房堂众具须皆备。有医方药库常以供给,但拟凡圣非所止。”

上述《祗洹图经》中关于病坊的描写,为我们明确了在佛陀时代是存在病坊这一设置的。

同时,律藏中《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也可佐证此点。律载一比丘患风疾,需有情脂入药,佛允。病愈后将残脂丢弃,佛斥其不应如此,宜将其送入病坊储藏。“佛告诸苾刍,服残脂药,不应总弃,要须收举。我今当说收举法式:若苾刍所用残脂,若余苾刍来从求索者,应即相与。若无人求者,当送病坊,病坊好为藏贮。若有须者,于彼处取,守持而服。不依教者,得越法罪。”另一比丘身患疮疥,敷后将残剩涩药丢弃,世尊亦是如上教诫。又,《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弟子门人向世尊请教事师行法,世尊开示说若师病,可往病坊求医问药。而汉地盛行的四分律也有类似记载,如弘赞的《四分律名义标释》卷23就有如上律条。

总的来说,佛藏中关于病坊这一史实的记载几乎没有超出上述范瞅如想从此中挖掘更多信息似乎不可能。而细究此中含义,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悲田养病坊的思想源流是很清晰的,并没有过于晦涩的义理。

二、悲田养病坊的理论基础

“悲田”一词源于佛教福田思想。“福田”是指如法恭敬供养佛、圣、僧、和尚(教授师)、阁梨、父、母、病人等八种人,即可获得无量福报。其中,供养佛、圣人和僧属于敬田,供养和尚、阁梨和父母属于恩田,供养病人则属于悲田。《梵网经》则鲜明的强调悲田为最胜,佛言:“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

与上述八福田的描叙略有不同,西晋沙门法立、法炬共译的《佛说诸德福田经》谓有七福田,行此七布施,檀越得福。可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赢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又《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略分为两种福田,即悲田和敬田。文载“复次,慈氏!有二种田!云何为二?一者悲田,谓诸孤露贫穷困苦。二者敬田,谓佛法僧父母师长。于悲田所,不应轻贱言无福田。于敬田所,不应求报。以大悲心,无所分别等施一切,名真施也。”《佛说像法决疑经》中也有类似表述,只是更为看重悲田。“善男子,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闸

对于此点,古人早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中曰:“若就约境救彼现苦,约心增大悲行为利他行本。即悲田为胜,是故像法决疑经中,乃至施佛菩萨声闻众生不如人施畜生一口饮食等。”

另,《梵网经》卷2称,菩萨若不如法行事,则属犯戒。“若父母师僧弟子疾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养令差。而菩萨以恶心嗔恨,不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者犯轻垢罪。”就此点而言,《梵网经》已经将行悲田法纳入到了菩萨必须遵守的戒律中,由劝诫性的“教授波罗提木叉”上升到了强制性的“威德波罗提木叉”层面。

当然,除上述较为直接的理论经典渊源外,一些其他佛教思想也有着纲领性的指引。例如佛教的因果轮回观念,慈悲济世宗旨,报恩思想,忏悔观念等。

总的而言,“悲田出于释教”。正是世尊早期对病坊的如法设置,及经律中对悲田施药救人思想的强调,才使得佛教在走出印度,传播至各地后依然鲜明的保留着自身慈悲普度众生,积极践行慈善事业的色彩。

三、悲田养病坊在汉地的发展过程

伴随佛教思想、义理在汉地的传播,佛教施药救济行为较早地得到了萌芽。

关于悲田养病坊的起源时间,学界争论不一,暂无定论。就其主流观点而言,大致分属两种意见,即贞观和武周时期。持贞观时期(627—649)的学者主要有刘俊文等人,其主要依据为1967年吐鲁番阿斯塔那91号发现的《唐贞观十七年高昌县勘间来丰患病致死事案卷残卷》。而孙永如、王卫平等人则认为病房的设置应该在武周长安时期(701—705),其主要依据则是《太平广记》卷95《洪昉禅师》中关于病坊的记载。

笔者认为,病坊在汉地的起源时间应该更早。如,《中天竺舍卫国祗洹寺图经》,学术界公认为道宣所撰,其成书于唐乾封二年(667)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自武周证圣元年到唐景云二年(695—711)译出。《维摩诘义疏》为吉藏(549—623)所撰,其主要生活于南朝至唐初。综上述,从经典方面而言,病坊在此时的佛教典籍翻译中已经出现,其起源也应该早于贞观时期,只是此时并不广泛流行开来,也就不为大众所知。

就史实而言,从现有记载来看,南北朝时期应该还没有出现悲田养病坊,只有相类似的官办机构,如齐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立六疾馆,梁武帝萧衍设孤独园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都笃信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病坊思想的影响。隋时期,佛教出现了首个类似病坊的机构,即大兴善寺僧人那连提黎耶舍设立“疠人坊”收养疠疾病人。《续高僧传》卷2《那连提黎耶舍传》载其“收养疠疾男女别坊,四事供承务令周给”。

上一篇: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念下的《土... 下一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统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