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去体验

时间:2022-10-06 09:09:06

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去体验

[摘要] 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实事求是、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成功体验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人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体验 构建 评价 自信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便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有关的内容。”学生必须依据自身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对所呈现的内容做出“解释”,通过自身主动的构建,使新的知识点与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非机械地重复历史,而是用自己的潜力和标准,抓住机会去追求、去钻研、去探索,从而达到他们力所能及的高度和深度。让学生全程体验学习,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的学习以个性化的形式进行,从而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

一、调动多种感官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便不能得到发展。活动是联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小手放放好,小脚并并拢”已不是我们所谓的“好学生”。与其挖空脑子冥思苦想,不如小手动动推敲琢磨;与其一字不漏的洗耳恭听,不如在看看、量量、画画中切身体验。因而,数学学习因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用手摸摸,用眼看看,用耳听听,用嘴说说……全方位去体验。从而得到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里时、分、秒的教学,洪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除了呈现各种计时教具外,还要求学生用耳朵听听时间的走动,感受1分1秒的时间有多长;用手拨拨,体会时针分针走动的变化规律;用嘴数一数,脚跺一跺1分1秒的时间有多长。认识钟面的结构、用行动比一比,体验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学生纷纷汇报:

生1:我踢了25下毽子;

生2:我画了一只大公鸡;

生3:我能从1写到21;

生4: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跳了81下;

……

同学们兴趣高涨,洪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效果良好。

二、动手实践操作

生理、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动手操作首先可刺激头脑的活力,起到向休眠的脑中添加生机的效果。这是我们常说的“心灵手巧”现象。赖登塔尔“再创造”的理论也认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实践。任何真正的学习,并非对于某些结论或算法的机械记忆和模仿,都不是外界所授予的知识的简单接受,而必定是一种主动的建构。”传统的方法中,教师的任务是举例、讲解,学生的任务则是模仿,唯一留给学生做的就是解题,即“应用”。这种脱离实践、忽视内化、缺乏体验的学习,虽然从量上表现出学习的效果,却谈不上从质上保证教育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通过自己动手、自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比别人强加的要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更好,也更具有实用性,可以保持长久的记忆。

在一次教研活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根据以往的经验,体积公式很容易和表面积公式相混淆。为此,我在新授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要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在体验探究、动手操作中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同时培养他们分析、推理和创造能力。

首先,让每位学生准备2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然后将这些正方体拼成任意的长方体,再将数据填张表格里。

学生在拼一拼、填一填、想一想中发现,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正好是每一行的个数、列数和层数,从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每一行的个数×列数×层数,即:

最后,再由学生选择任意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这样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概括验证的体验,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在发生变化。学生不仅学会计算体积,更经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三、引入动态知识

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体验学习的一个大源泉。它包含着教科书上不能包含的活生生的材料,也存在着教科书上永远都不能实现的千变万化的外在因素。引入动态知识,用数学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融于生活大背景中,真正体验学习。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生活,变得有趣生动。

在学习“年、月、日”时,结合班级实际,我编排了这样一道题目:2003年2月18日是郑老师的宝宝出世的日子,习惯上可以把这个日期表示成20030218,你能用这几个数字再表示你自己的出生日期吗?让同学们写一写家里人的出生日期,拿回家与家长交流,请爸爸、妈妈来评价自己。

在写出来的各类数据中,再进行比较,学生能发现很多规律。

四、创设情境,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数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一年级在学习分类的“整理书包”这节课时,“书本分类”这一生活情境就非常贴近生活实际,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需要找到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1:我是按大小分的。

生2:我是按学科分的。

生3:我是按颜色分的。

……

学生通过分类体验到“分类”能给生活带来方便。整节课,老师只用寥寥数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更主要的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得到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创造的机会,同时他们也有了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就在生活情境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奥妙和乐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有趣。在生活中学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非常乐学。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我们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给他一个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之中享受成功。不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办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不对学生说你必须这么做。只有做学生的知心人,处处去理解、支持他们,他们才有自信,才能真正展现自己。不光要看到其现在,更要关注其将来,从而利用现在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计算机示范课的新方法 下一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