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凸显学生个性的舞台

时间:2022-10-06 08:46:42

让课堂成为凸显学生个性的舞台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景色。

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要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体,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积极创设条件,营造和谐氛围,为学生开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独抒己见――播个性凸显之“种”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能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进行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使思维更具挑战性。

在课本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要8小时。如果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我一出示此题,马上就有一位学生提出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当时我非常惊喜,因为这是我没有考虑到,但却实际存在的问题。我马上肯定了这位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并倡导所有学生向他学习。

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是主动学习所需要的好品质,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永不满足的习惯,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它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

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学生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这个公式来计算吗?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另一位学生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S=cd或S=πd。”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书本上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因为这就是一种创造。

我们要努力展现课堂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要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平时会“耍小聪明”、能使“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人格得以健全。

二、创设课堂活动环境,激发热情――萌个性凸显之“芽”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活动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迸发出富有个性的思维火花。

1.激发探究欲望,使学生敢于表现个性。

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首先请学生用工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没有下结论,而是微笑地提问:“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你有巧妙的方法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我马上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同时再一次设疑:“如果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在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轻松又不失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又一次激起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同学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有的学生虽然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但是他独特的方法却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肯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发展学生学习个性的一把金钥匙。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宽松、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他们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并且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2.体验学习快乐,使学生乐于表现个性。

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成果。

在认识分数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各异的画面表示出,黑板上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热情地去赞扬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一切结论,真诚地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小心翼翼地去保护学生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会着学习的快乐。

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主动探索――施个性凸显之“肥”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生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思考,只有通过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因此,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讲得要尽量少些,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做”和“悟”,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为个体的创造能力追加肥料,促使学生个性凸显。

如:我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时,没有直接给出物体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腾出时间,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测量长方体盒子的体积,以及盒中黄沙的体积,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比较、概括、思辨、讨论,理解容积的概念,探究得出容积的计算方法。接着通过对“饮料为什么不装满瓶”?“饮料盒上为什么写的是净含量”?等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去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堂课上,从实验的方法、工具的选择到最后结论的得出,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灌输,而是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主动探索,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循环学习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实用价值。这样的认识活动充满生机,学生不但有了亲身体验,而且培养了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实施教学过程开放,解放思维――结个性凸显之“果”

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开放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展示。

1.自主选择,尊重个性。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真诚地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创造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然而,由于学生长期按教师的指令学习,只会用划一的方式去学习,这必然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学生也由于长期失去个人选择的机会,个性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了压抑。只有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的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我们才能尊重学生独有的个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时,我先让学生猜想它们的特点,然后同桌合作,用老师所给的材料,选择合适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别验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实践操作中感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去设计、去创造、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把选择的自大胆地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完成学习活动,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2.开放问题,放飞个性。

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同时这种理解又是最具个性的。珍视这种最初的朴素思考,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不仅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保护儿童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有利于他们相互启发,培养开放、创新的品质。因此,在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学校要在校园里建造一个面积为12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坛,如果你是设计者,你怎样设计长和宽?”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长6米,宽2米”、“长12米,宽1米”、“长4米,宽3米”、“长5米,宽2.4米”……

就是在这样一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上,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充分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沃土,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3.延伸课外,完善个性。

在我们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并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引导,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与时代气息。在课堂上,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外,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价值,在“探索―发现―再探索”中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真正地领悟数学的内涵,提升个体的价值。

如: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2)”后,我让学生到市中心十字路口调查过往车辆的数量情况,然后制成统计表。

常州市城中路十字路口某日17:00――17:10经过车辆统计表

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十字路口的摩托车最多,自行车最少,因此,摩托车排放的尾气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受害最严重的就是少年儿童。学生们纷纷提议:把这张表格交给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当提议寄出后,学生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感。现在常州市已经正式采取了限摩的措施,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小主人的角色,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再如:我在教完“求平均数”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走访公安局、居委会,了解最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情况。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制表、计算、讨论,得出:最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学生们各抒己见,认为:一定要遵纪守法,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同时,向学校提出建议:请公安局、法院的叔叔阿姨担任校外辅导员,多做这方面的讲座,以预防青少年犯罪。学生为能成为小小建议家而自豪、骄傲,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源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了生命发展的课堂,我们从课堂上获得着精神的丰富与生命的成长。在每个充满动感、生气与活力的课堂40分钟里,学生与老师一起在用智慧启迪着智慧、思维碰撞着思维、个性引发着个性,一起体验着、享受着生命的快乐与幸福。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习作课上的“三心二意” 下一篇:2001-我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研究与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