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06 07:27:55

中国农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该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了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并就如何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生态建设 现状 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使乡镇农村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加剧、农村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相关调查表明,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约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这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尽快遏制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以制度性手段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迫在眉睫。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 当前农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迫切希望摆脱贫穷面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近年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在农村很突出。当地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很强烈,地方政府也为了追求政绩,对经济发展中的牺牲环境现象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在这种心态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却是环境的恶化。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近年来尤溪县的梅仙镇发展很快,因市场上的铅锌矿价格大涨,当地人靠开矿迅速富了起来,梅仙街上的宝马等名车都不罕见了。然而在村民富了的同时,当地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问题让人触目惊心。

1.2 生态旅游的概念被异化,经济利益摆在首位

生态旅游是个时髦的词,过去一些偏僻的农村,现在成了旅游者趋之若骛的旅游胜地。然而,目前很多旅行社推出的生态旅游路线都还属于大众观光游的层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发达国家流行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小众的旅游方式,以最原始的活动形式,对自然最少限度的破坏,达到旅游的目的,注重的是对环境的保护和对旅行者的环境教育。而我国兴起的还多是大众观光,许多农村为了赶上“生态旅游”这班车,纷纷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珍稀资源推向市场。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修建星级宾馆等设施,使很多景区过于商业化和人工化,破坏了其本有的面貌和状态。

1.3农业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农村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极为普遍,长期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地力下降,引起水体污染、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通过食物链给人畜带来危害。据统计,我国化肥年施用量达4412万吨,而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的25%。在东南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化肥施用水平已高达每公顷600公斤以上,化肥利用效率却维持在35%左右的较低水平。全国每亩耕地平均26.7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15公斤的安全上限。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农膜以及污水灌溉,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此外,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1.4 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生态环境监管缺位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剧。工业企业的 “三废”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中国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而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农村生态破坏加剧。

2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曲解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与内涵,仅得其皮毛而失其实质,有必要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法律法规等多方面进行矫正。

2.1 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

GDP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现行GDP只反映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却没有全面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容易高估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给人一种扭曲的经济图像。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同时,采用绿色GDP这一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实际地测算一国或地区经济的生产能力。

2.2 强化无公害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

要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业的发展,一是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二是要加紧起草《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三是要广泛宣传无公害农产品,引导市场建立健康的消费方式,使无公害农产品深入人心;四是要提出科学、合理、完善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要求,分区域、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

2.3 通过立法推动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发展

实现农业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虽然《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已经把有关农药安全、农业污染等问题纳入其中,但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法规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有力的管理,要加快《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立法,依法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

上一篇: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