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方法探讨

时间:2022-10-06 07:10:43

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方法探讨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桂洲医院,广东 佛山 528305

【摘 要】:目的:探讨对甲状腺手术有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237例25~45岁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双侧胸锁乳突肌中点内侧处注入1%普鲁卡因5ml;观察组除了与上述相同方法外,再于消毒皮肤时经静脉注入哌氟合剂(哌替啶和氟哌啶)1.5~2ml,给药后每5?1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同时在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将1%利多卡因+0.5%丁卡因混合液喷洒于切口处,每次5~7ml。根据效果评定标准观察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患者的反应情况。结果:全组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观察组在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血压升高,脉搏增快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而麻醉效果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哌氟合剂静注,再用利多卡因与丁卡因混合液喷洒于切口,是甲状腺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之一。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99-01

我院自1989年5月以来,采用哌替啶和氟哌啶(简称哌氟合剂)静注,再用1%利多卡因+0.5%丁卡因混合液(简称利、丁液)喷洒手术部位,应用于甲状腺手术进行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倒选择 选择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瘤无气管压迫症,心肺正常,25~45女性患者23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观察组182例。

1.2 麻醉方法 常规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2g,两组均由手术医生消毒铺巾后,在双侧胸锁乳突肌中点内侧处(用61/2针头,进针约1.5cm,回抽无血)注入1%普鲁卡因5ml。观察组除了与上述相同方法外,再于消毒皮肤由静脉注入哌氟合剂1.5~2ml(0.03~0.035ml/kg)给药后每5~1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同时在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将1%利多卡因+0.5%丁卡因混合液喷洒于切口处,每次5?7ml(一般为2~3次可完成手术)。根据效果评定标准观察分离甲状腺上极、下极时患者的反应情况。全组均未吸氧。

1.3 效果评定标准 ①优: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安静、无痛;②良: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有患者间断诉疼痛;③差:手术开始后患者,甚至躁动。观察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血压升2.67kpa(1 kpa=7.5mmHg)为血压升高,脉搏增加10次/分为脉搏增快。

2 结果

全组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观察组在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血压升高, 脉搏增快明显少于对照组,p<0.0;而麻醉效果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附表)。对呼吸,以及分离甲状腺下极时与分离甲状腺上极时无明显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甲状腺手术必须选择具有既能保持患者清醒,又要消除手术疼痛的麻醉方法,而目前常用的多数是以颈丛阻滞为主,虽然颈从阻滞可取得一定的麻醉效果,但对于手术中牵扯甲状腺仍可引起不适,而且作用时间有限,对于较长时间的手术,当麻醉作用减退消失,病人感觉疼痛时,需要补充用局麻或在术中重复阻滞[1]。再说单纯靠浅神经丛阻滞难以达到手术无痛,而颈丛深部有交通支与迷走神经相连,颈丛阻滞麻醉有使迷走神经阻滞的可能而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增强,导致血升高、心动过速[2~3],甚至有作者认为颈丛阻滞后引起的血压升高(占32.7%~50%)和心率增快(27.4%)的副作用[4]。单纯颈丛阻滞也无法清除患者情绪上的紧张与焦虑,因此,给麻醉带来不利。本文采用哌替啶有镇痛作用,而氟哌啶具有镇静作用,两者相加的麻醉方法具有麻醉操行简单,效果好,安全性高,血压、心率、呼吸稳定等优点,是甲状腺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之一。近年来,我们使用日本生产的Bedside Monitors 8302监测仪对95例(其中用药组65例,对照组30例)进行术中血氧饱和度测定和心电图监测,结果证明所有病人血氧饱和度均在正常范围内(96%~99%),心电图也无明显变化。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87.701

[2]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 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97.238

[3]吴珏.实用麻醉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282?285

[4]闵红星.硝苯地平预防颈丛阻滞对循环反应的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1994;6(3):214

(收稿日期:2008.12.8)

上一篇:氨溴索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 下一篇: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6例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