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吃方便面,只为证明和别人不一样

时间:2022-10-06 06:47:04

上课吃方便面,只为证明和别人不一样

17岁女孩陈菲,自从升到高二后,只要考试就生病,不是发烧就是拉肚子,以至于高二全年有很多考试都没参加。眼看着下半年就要升入高三,陈菲爸妈心急如焚。

主持人大赛失败,学习状态开始转变

陈菲带着微笑进了演播室,看上去是个挺有主见的孩子。母女俩平行而坐,没有任何语言或者肢体的交流,很明显,她们之间有些隔阂。

谈话中,咨询师张久祥了解到,陈菲在高二上学期时参加过主持人大赛,初赛就落选了,从那之后陈菲的学习态度就发生了变化。她原来学习挺刻苦,晚上也跟舍友一起“加班”。现在晚上基本不学了,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有时还逃课。而且一到考试,“病”就来。

老师也说,可能陈菲看到其他参赛的主持人打扮得比较漂亮,有些受刺激了,之后心思转移,学习状态就转变了。

有天放学回家,陈菲对妈妈说:“妈,学习真没什么意思,我想当主持人或者演员。”陈菲妈一听就慌了神,女儿怎么不好好学习,老想这些不现实的事情呢?陈菲对妈妈的态度很无语,只是自己的想法跟别人有些不一样而已,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妈妈说,女儿一考试就生病,可能是在逃避考试的压力。而陈菲不这么认为,她说自己只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而已。对于想当主持人的梦想,也不是逃避,只是想要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找到一种不一样的选择。

张久祥教授理解陈菲的行为,她不是真不愿意参加考试,而是内心缺乏力量去做这些事。就像走路的时候遇到一个坡,她爬不上去,就想绕着走,绕不过去怎么办?她会站在那,或者退下来,并且给自己找一个理由。而“生病”,似乎是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

我只是跟别人不一样而已

除了学习态度的变化,陈菲还出现了一些“怪异”的行为。她坐第一排,之前她是出了名的好学生,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会影响班级的秩序。可现在她却经常旁若无人地在课堂上吃方便面,好像不知道方便面不能在上课吃,这给老师和同学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老师问她为什么不能等到下课再吃?她就说实在饿得不行了,随口就吃了。

陈菲认为自己行事一向很低调,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上课吃方便面”这个行为很“高调”。她说自己并不想故意引起别人的注意,可是,事实是,吃方便面发出的“咔嚓声”注定了她这一行为将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陈菲喝水的方式也很有特点。她要先从大瓶倒小瓶,再从小瓶倒进一个更小的瓶子里,然后才喝。同学们觉得她的这个行为很怪异,而她说自己只是和别人不一样而已,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陈菲还喜欢写诗,经常看着自己写的诗突然笑起来,惹得同学都看她,老师也找过她好几次,可是她都不在意,照样我行我素。

陈菲所做的一切,好像目的只有一个:证明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张久祥说,其实,对于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这种行为是非常正常的。青春期前期时,一个人开始寻找自我,而到了青春期后期,这个人开始给自我定位。参加主持人大赛,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的陈菲来说,正是一种寻找自我定位的努力。

这种努力失败了,她可以转向家庭。如果她能在家庭当中感受到自己是爸爸妈妈疼爱的女儿,她也不会混乱。可是陈菲的父母忙于生意,根本无暇顾及女儿。她只好转向学校。可是在学校当中,她也无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于是,她开始了一系列别人看来很“怪异”的行为。她要自己变成一棵“招风”的大树,以吸引别人的注意。这其实没有道德评判的意味,并不说明她的品行有问题,只是她的内心需要在催促着她这样做。这恰恰是她要求自我成长、自我定位以及找到归属感的一种被压抑愿望的异常性宣泄。

“怪异”行为背后还是缺少爱

陈菲说,从妈妈那得到的爱挺少的。说到这,倔强的陈菲眼圈湿润了。

陈菲出生后不久,爸妈就到外地做生意,把她留在了老家,过年时才回来呆几天。直到上中学,父母才把陈菲接到身边。又因为生意忙,爸妈没时间照顾她,陈菲被送到了寄宿学校,一周回家一次。可是,忙的时候,一两个月,都见不到妈妈。

陈菲妈内心里也一直觉得亏欠女儿。为了尽量弥补女儿,每次见面都问女儿 “钱够不够花,还缺什么东西”?只要是女儿的要求,她一定满足。但是这也仅限于物质的给予,精神上的满足那就少之又少。而只有物质的满足,孩子会长得弱不禁风,会产生各种问题。

归根结底,陈菲的“怪异”行为背后还是缺少了爱。

张久祥建议陈菲妈不仅在物质上多弥补孩子,还要注意给孩子多增添“精神的营养”。陈菲想参加主持人大赛,当妈的可以给予支持,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和适应能力的机会。倒不是说一定要拿什么名次,这样一种锻炼,对陈菲的成长本身就是财富。妈妈可以把自己的审美观拿出来与女儿分享,在服装、发型方面可以给陈菲一些建议和指导,母女共同参与,女儿会感觉到被支持、被理解,亲子关系也就不会这样僵硬了。

陈菲妈是个只有工作计划,没有生活计划的人,对这一点她也深表赞同。张教授建议她把生活的内容增添到计划上来。多陪陪女儿,哪怕女儿暂时不想和自己交流,也要保持与女儿物理距离的接近。人与人建立了物理距离的接近,会为心理距离的接近奠定基础。

而对于陈菲,张教授建议她做这样一个设想:19岁、20岁、23岁⋯⋯我将会是什么样子?在干什么?有个基本的规划,能够看到自己的未来,内心的冲动性也就不会那么强烈。另外,要多发展几个知心朋友。朋友多一些,也是支持的力量,能够分散些精力。

临走时,张教授建议妈妈拉着女儿的手,多一些身体的接触和交流,拉近心理的距离。

上一篇:打出来的创伤,你看不见 下一篇:郑渊洁:给孩子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