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脾脏破裂行保脾手术临床探析

时间:2022-10-06 06:38:29

外伤性脾脏破裂行保脾手术临床探析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外伤性脾脏破裂行保脾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4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患有外伤性脾脏破裂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三组:A组、B组、C组,每组20例。其中A组患者行自体脾片移植疗法,B组行脾脏部分切除疗法,C组行脾大部分切除疗法。观察A、B、C三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对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治疗后,比较发现A、B、C三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有效率大体相当,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症状与并发症,但是并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行保脾手术治疗外伤性脾脏破裂临床效果显著,疗效确切,术后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症状和并发症[1]。

【关键词】外伤性脾脏破裂;保脾手术;临床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9-01

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它被与其包膜相连的诸韧带固定在左上腹的后方,尽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护,但外伤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内出血。脾是腹部内脏中最容易受损伤的器官,发生率几乎占各种腹部损伤的20%-40%,已有病理改变的脾更容易损伤破裂,其中外伤性脾脏破裂占脾破裂的绝大多数[2]。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脾脏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从单一的脾切除术逐渐演变出多种保脾手术。本次研究就外伤性脾脏破裂行保脾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患有外伤性脾脏破裂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在10-76岁之间,平均年龄42.5岁;导致患者脾脏破裂的原因有刺伤、车祸伤、挤压伤、坠落伤;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需由本人或其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采用随机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B组、C组,每组20例。其中A组患者行自体脾片移植疗法,B组行脾脏部分切除疗法,C组行脾大部分切除疗法。观察A、B、C三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对此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 果

经治疗后,比较发现A、B、C三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有效率大体相当,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症状与并发症,但是并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1例患者行自体脾片移植疗法后产生肠梗阻现象,经两次手术治疗后痊愈;2例患者术后出现胃瘘现象,行保守处理后治愈;2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现象,经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见表1。

3 讨 论

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能够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是机体储血、造血、滤血、毁血的主要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抗感染、抗肿瘤等作用。奠基于目前对脾脏功能的了解以及切脾后所导致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的后果,在条件及疾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行脾保留手术。脾脏损伤具有创伤重、病情变化迅速、易休克及危及生命的特点,长期以来脾脏切除一直是治疗脾脏损伤的主要方法,随着对脾脏功能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脾脏有着重要的免疫功能,对脾脏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从单一的脾切除术逐渐演变出多种保脾手术[3-4]。

我国目前行保脾手术采用最多的方式是自体脾片移植术,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主要有:①对腹腔及大网膜干扰少;②发生粘连少;③大网膜内富有间质细胞及小血管,利于移植脾片血管与大网膜血管的吻合,易于存活,形成移植脾的血管化;④脾片大网膜移植后其静脉回流仍和门静脉系统保持联系,符合血流生理循环。总而言之,行保脾手术治疗外伤性脾脏破裂临床效果显著,疗效确切,术后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症状和并发症,值得临床中借鉴使用[5]。

参考文献

[1]张东,吴宝强,秦锡虎,等.自体脾片移植在严重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中的应用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24):482-483.

[2]鑫,苏文利,吴坚,等.脾片移植对严重创伤脾破裂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5):919-920.

[3]何新阳,王永征.外伤性脾破裂切脾并自体脾片移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09,18(16):374-375.

[4]侯利民,姜洪池,乔海泉.脾切除术后并发症[J].腹部外科,2003,16(5):270-271.

[5]许守平,姜洪池.脾脏外科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2):134-137.

上一篇:运用普林格尔预防产后尿潴留的研究 下一篇:不同年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