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离生活还有多远

时间:2022-10-06 06:01:23

3D离生活还有多远

2009年年底的一部《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了一波3D热潮,大量厂商将3D的未来锁定在了消费者的客厅。一年过去了,3D进入家庭似乎还只存在于多数人的憧憬中,是价格因素、标准问题、技术原因还是用户体验的缺失?从银幕到客厅,3D的路还有多远?

在2010年中,被谈论得最多的概念之一就是3D,从年初的国际消费电子展开始,各大厂商纷纷推出3D产品,其中尤以电视和显示器类的消费电子产品厂商最为积极。市场的火爆使不少业内人士预计,2010年将是3D产品进入个人消费类产品的重要转折,而3D电视则是3D产品进入客厅的先头部队。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年,3D概念依旧被业界热炒,然而真正投入量产、进入家庭的产品却屈指可数。作为一项并非全新的技术,早在20世纪80、90年代,3D就曾经经历过一段昙花一现般的辉煌。如今《阿凡达》带来的热情已经逐渐消退,作为一项并不成熟的技术,依靠自身的力量,3D能否顺利地由大屏幕走向消费者的客厅?

格式是首要问题

在《阿凡达》之后,仿佛一夜之间,3D产品铺天盖地而来,“3D要来了”,每个厂商都在传递着这一概念,然而真正的3D产品却并没有出现在我们身边。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国美、苏宁、大中等主流家电销售卖场中已经能看到一些大品牌的3D样机,但真正购买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由于观看舒适度等问题,还有不少消费者购买不久即选择了退货。

在3D厂商热捧的日本市场,3D消费类产品的销售状况也十分低迷。日本数字家电市场调查公司BCN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9月,日本国内平板电视市场上3D电视的销售构成比仅为2.5%,其中约半数都是不带3D专用眼镜的“3D Ready”机型。所谓的3D Ready机型就是可以接收和显示至少一种3D传输格式的产品,而目前至少有四种普遍使用的3D传输格式,分别为frame sequential(帧连续)、frame packing(帧封装)、side-by-side(并排)以及checkerboard(棋盘)。而市场上目前常见的3D产品很多都是3D Ready产品,这就意味着,你所购买的3D产品不一定能和你所使用的3D信源兼容。

在标准方面,3D产品一直缺乏统一,目前全球各地播放的3D内容都采用自己专有的播放方法,这为3D电视产品与播出内容的兼容性问题设下了人为的鸿沟。厂商们关心的是自己能否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站在最前列,对于3D播放标准化工作,缺乏领导性厂商和相关组织进行规划。目前,许多厂商采用的是美国RealD公司开发的side-by-side的自主RealD格式,这一格式优点在于电视台无需配备特殊的转播设备,只要拥有3D内容和将3D内容转换为side-by-side方式的设备,即可提供服务。但这种方式同时也存在多项问题:一是对观众来说影像的分辨率降低到了2D影像的1/2;二是不支持3D的电视机即使收到信号也无法正确显示,而且电视台还要分不同的频道来发送2D和3D影像数据。目前,索尼、日本VC Kenwood Holdings、松下、东芝,韩国三星电子和美国的DIRECTV公司都采用了这一格式。

除了这一标准,还有许多公司采用NHK Media Technology公司的MT格式,例如日本的BS11和BS-TBS电视公司;加拿大Sensio Technologies的SENSIO 3D方式则广泛使用于美国和英国的运动赛事转播,如NBA全明星赛;2010年的CES展上,美国的Vizio公司宣布会采用SENSIO 3D格式。据了解,在世界范围内仅3D显示技术就至少有22种不同的标准,3D眼镜也各自为政,市场十分混乱。在中国,虽然相关部门和3D电视厂商一直在积极制订相关标准,但由于在产业链和内容链方面的缺失,标准一直迟迟未能面世。

技术与内容匮乏

除了标准的不统一,由于技术尚且不够成熟,3D产品往往会存在亮度不足、串扰、影像清晰度低等问题。夏普副社长松本雅史在《夏普3D战略》演讲中指出,在液晶面板的影像进行3D化后,面板的亮度会降至约25%,这时再佩戴眼镜观看的话又会降低至40%,合起来便成了10%。这意味着使用者在佩戴眼镜观看3D影像时,体感亮度只有2D电视的1/10左右,虽然夏普已经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亮度为以往3原色液晶面板约1.8倍的3D电视,但也只是将亮度从10提高到了18,画面依然偏暗。画面的亮度不但会影响使用者的观看体验,由于个人的体质不同,观看3D视频时,还会有相当部分的使用者产生影像眩晕、眼睛疲劳及景深感差等人体生物学方面的问题。

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即使有技术狂人愿意忍受3D技术的不足,花大价钱购买了3D产品,也很可能会陷入无片可看的境地。没有3D内容的3D产品,就像没有软件的电脑,毫无用处。对于热衷于开发各种3D终端的厂商而言,在技术层面之上,3D内容毫无疑问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为了在内容方面抢占先机,索尼表示2011年将在美国与其他两家公司共同设立3D影像专用电视台,还将上市面向PlayStation3(PS3)的3D游戏;松下也早就开始参与3D内容制作,提供试看《阿凡达》等3D电影作品的同时还与美国大型电视台合作积极推进内容战略;夏普及LG的3D电视可以播放富士胶片推出的、可拍摄3D照片的数码相机“FinePix REAL 3D W1”中的照片;另外,许多3D电视都配备了2D-3D转换技术,可将电视播放的2D影像3D化。不过,相对于目前已有的2D内容来说,3D内容无疑显得太少,离消费者也太远了。

毕竟,作为3D产业发展敲门砖的《阿凡达》的成功,除了3D技术的噱头,更多来自于高质量的内容,在当前3D内容如此匮乏的现状之下,仅凭厂商在技术方面的鼓吹和炒作,很难让人们换掉原来的电视而购买价格贵出几倍的3D电视。在明星效应之后,如何走好3D的下一步,值得整个3D产业链深思。

何必死磕消费端

在当前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越来越低的趋势下,3D产品高昂的价格和狭窄的应用领域多少使用户觉得性价比有点低。而抛开呼声最高的家庭影院领域,其实3D产品在专业化领域有着更广阔的前景。

早在2000年前后,就有不少厂商开始了在3D游戏市场和高端产品市场的尝试,但由于价格和产品用户体验方面的问题,并未获得广泛认可。日前,任天堂宣布将于2011年2月26日推出能够显示裸眼3D影像的新款游戏机“任天堂3DS”,业界普遍认为,这可能会为苦战不已的3D产品市场带来新的契机。“3DS将是3D消费类产品在全球的首次大量销售。”立体影像撰稿人大口孝之说,3DS能否取得成功,将成为展示3D消费类产品未来的试金石。一旦3DS获得成功,将加速便携设备裸眼3D功能的标配化,尤其是普通手机及智能手机,不仅会配备3D影像显示功能及拍摄功能,还很可能会迅速支持免费游戏及社交网络服务(SNS)等3D内容。

而早在2009年3月,瑞士科学家就首次实现了采用3D骨骼打印机精确复制人类拇指骨骼技术,这为医生采用患者自己的细胞组织培育替换受损和患病骨骼开辟了新途径;在韩国,3D技术已经被运用于腔内镜和医疗成像等方面,韩国国立癌症中心研发出了3D腹腔镜外科手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外科手术中,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目前,虽然3D医疗成像等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但作为3D技术的全新应用方式,与医疗的结合无疑将为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除此之外,欧特克公司还研制出能够打印3D立体全息图像的3D概念打印机,并对3D打印技术的前景充满信心:“未来3年内,将出现5000美元左右的3D打印机,人们的任何想法和理念都可以通过3D方式打印出来。”欧特克战略研究总监Gonzalo说。

上一篇:物联网“看管”烟花爆竹 下一篇:拥抱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