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餐桌上的“三朵奇葩”

时间:2022-10-06 05:55:25

维吾尔族餐桌上的“三朵奇葩”

维吾尔族人家的餐桌,从来都是极具诱惑力的,一道道精美的饮食,仿佛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彩、芳馨扑鼻,养眼不说,还直吊人的胃口。

刚出炉坑的热馕、吃着过瘾的拌面、回味无穷的抓饭,被誉为我们传统饮食“吉祥三宝”,这两年我分别以《心爱的馕》、《拌面传奇》和《抓饭的味道》为题,进行过专门介绍。而另外三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面肺子、玉古尔和雅普玛,我则比喻为维吾尔族餐桌“三朵奇葩”,同样让人垂涎三尺、一“吃”为快。

面肺子:慢工细活才有味

准确一点说,面肺子后面还有米肠子,这两样才是天生绝配,缺一不可,历来受到人们一致推崇。肺软嫩,肠糯鲜,加之面筋有嚼劲,如果再捣点蒜泥,泼点辣子,那味道一直从舌尖蹿到胃底,浑身都爽。

实际上羊杂碎是一个广义概念,除去头和蹄子,还有五脏六腑,有一锅煮的,也有分开做的,做法不一样,风味就大相径庭。尤其头和蹄子,连皮带毛的,除非火烧火燎,否则收拾不干净。一开始先将头和蹄子扔进活里烧,等皮毛刺啦啦烧焦变黑,再用火钳夹出,这时候火棍也烧红了,于是一手握住头或蹄子,一手握住火棍来回熨烫,周而复始,头蹄由乌黑变作焦黄,还没下锅,就已馋得人直往肚里咽口水了。

同样面肺子、米肠子也是如此,不下一番苦功夫,就做不出那种独具特色的风味。特别是面肺子做起来工序复杂,清洗、切割、灌浆、挤压,甚至连针线活都用上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创造。

记得那些年父亲宰羊,母亲一定不忘再三嘱咐,不要弄破了肺子,等我们再按要求到河边翻肠倒肚,把该洗的部分彻底清洗一遍,剩下的事情就全部交给母亲了。而母亲则不慌不忙,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按顺序依次完成各道工序,而且不时将好奇的我们驱赶至远处,意思是孩子眼睛毒,看多了肺子就破了。

维吾尔族生活中有许多禁忌,表现在饮食上就有不少,譬如吃饭时必须铺上餐布,不然就得不到福气。灌面肺子也是如此,除去当事人旁人看不得,因而母亲每每灌面浆时,先要在羊肺子上苫一块布,免得我们跑进跑出坏事。

然而毕竟都是母亲的孩子,朝夕相处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包括灌面肺子、做米肠子,到头来还是被我们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具体讲:一个先决条件是保证原材料完好无损,继而就是由里至外干净卫生。一副羊肺子,刚从羊肚子取出,仿佛抹了胭脂,一片粉红,而且形状偏小;到出锅时则完全变成白色,体积也膨胀了几倍,探究其原因就是“吐故纳新”。

所谓灌面肺子,就是体现在一个“灌”字上,为了确保“渠道”畅通,事先取下小肚,一针一线缝在肺气管上,然后一边将清水灌进肺子,一边通过挤压,将残留血水排除。继而再将洗好的面筋,以及植物油、食盐和诸如孜然等“达尔达曼”(调料),依照上述方法不断注入肺叶,随着锅中热气沸腾,整个屋子都弥漫着香味。

相对而言,做米肠子就省事多了,只要将羊肝、羊心和胡萝卜切成碎丁,加上些许清油和佐料,就功半事倍了,当然了,主料还是大米。需要说明的是,就像母亲做抓饭,一定要用擀面杖捣孔放气一样,米肠子煮至半熟时,也要找来钎子之类的针状物,扎孔放水排气,不然肠子还没熟就已胀破在锅里了。

玉古尔:根根银丝寄深情

和面肺子一样,玉古尔也是维吾尔族传统饮食之一,并在马哈茂德·喀什噶尔的历史巨著《突厥语大辞典》中留下记录,前者被几次提及,后者则作为一个条目专门介绍。

仔细一想,很多时候我们都把玉古尔和面条混淆在一起,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虽说都是切面,然而叫法却不一样,面条我们称作“绥依阿希”,直译就是“汤饭”。另外粗细程度也不一样,玉古尔切面要求精细,而“绥依阿希”则粗细不一。关键是汤料有着实质性区别,一个先炝锅,后添水,一个却事先备好肉汤,再放入相应材料,相互一对比,质量就有了差异。

真正意义上的玉古尔,从和面开始就十分考究,首先原料必须是精制白面,而且根据人数多少,备好相应数量的鸡蛋,掺和在一起。同时面还要和得硬一些,然后经过反复揉擀,使面达到要求的薄度,等面稍饧一会儿,再切成银丝状等候下锅。

当然,先要炖一锅新鲜连骨羊肉,确保肉汤原汁原味,随后将切好的肉丁、皮牙子(洋葱)、食盐、黑胡椒末,放入滚沸的肉汤。稍等片刻,当肉丁快熟之际,再将切好的西红柿、恰玛古放进去。5至10分钟之后,最终把银丝面下到锅里。

最后一个程序,在盛饭之前,再放一撮芫荽,这才一碗一碗端到达斯特汗(餐布)上。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玉古尔也与时俱进,开始放一些辣椒和醋,有汤有面,有色有味,看着赏心悦目,吃着提神解乏,尤其受到长途奔波和身体不适者的青睐。雅普玛:源自吐鲁番的独特风味

提起吐鲁番这个名字,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葡萄,实际上吐鲁番的饮食也独具特色。据说雅普玛就源自吐鲁番,翻译过来是“盖”的意思,不过不是“锅盖”盖上锅,而是“面饼”盖上肉和菜。

这种吐鲁番维吾尔族地方风味,有“波拉克雅普玛”和“皮特尔雅普玛”两种,区别一个是发面,一个是死面。“波拉克雅普玛”原材料包括:连骨肉、胡萝卜、土豆、南瓜、豇豆、大白菜等,一般情况下,一次只选择其中两到三种。

具体做法是,先将羊肉剁成小块,然后放入锅中炒,随后再炒上述蔬菜,掌握火候注入一筷子深清水。这时,事先和好的面也快醒了,揉巴揉巴成为大“面饼”状,盖在滚沸的肉菜之上,然后再盖上锅盖。需要说明的是,和面必须放酵母,不然,就不称其为“波拉克雅普玛”。

而“皮特尔雅普玛”,所选蔬菜也不外乎上述几种,只是在“面饼”的做法上有所不同,一是和面不放酵母,二是“面饼”分层状。不过不管是哪一种雅普玛,招待尊贵客人的时候,剁成块状的不再是羊肉,而是一律换成了鸡肉。

雅普玛的独到之处,一是肉菜和面饼焖在一起,各种味道相互渗透,润为一体;二是货真价实,吃着管用,尤其是那些壮劳力,一顿吃扎实,一整天都有劲。不像那些汤汤水水的饭食,吃了上顿坚持不到下顿,心慌得很。三是颜色搭配好看,面饼发起来,又白又暄,南瓜则黄灿灿、软绵绵,肉就不用说了,红亮红亮、壮而不腻,不要说吃了,看着就是一种享受。

今年陪母亲去了两次吐鲁番,才真正领教了什么叫家乡特色。刚从这个亲戚家炕上下来,另一家已经在门口等候了,几乎都是雅普玛招待,“波拉克雅普玛”和“皮特尔雅普玛”轮着来,而且都是鸡肉的,土鸡、火鸡还有斗鸡,一顿接一顿,吃得腰都弯不下来了。

上一篇:南非采风录 下一篇:豹:走向食物链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