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

时间:2022-10-06 05:44:30

胡华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

[摘要]胡华毕生致力于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和教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重视发挥包括中共党史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极端重要性,呼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并对包括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不少深刻见解。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今天,或许我们能够从胡华当年的思考中获得诸多启迪。

[关键词]胡华;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5)04-0090-06

胡华毕生致力于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和教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重视发挥包括中共党史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极端重要性,呼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并对包括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不少深刻见解。本文以《胡华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为文本依据,对胡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别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学方面的思考进行梳理和阐述。

一、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居指导地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包括中共党史在内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学生,使他们了解国情、了解历史,明确“四个选择”,坚定理想信念。现在,无论是中共党史学科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设置这类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就是要更好地发挥这些学科的资政育人功能。

针对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上存在着的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党史教学的现象,胡华从历史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后党内的一些思想状况、当时大学生思想现状、当今时代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学习理论和党史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胡华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有着许多新的理论创造的党,正是由于有正确理论的指引,我们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但是,党内往往有轻视理论、轻视知识的倾向。1957年后背离党的正确路线,发展了“左”的错误,发生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的理论水平不够高,出现了理论上的混乱,全党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理论、英雄史观等“左”倾理论,缺乏足够的抵制力,也助长了党内“家长制”,造成了对民主集中制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有抵触,看到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就大惊小怪,想走回头路,这说明全党的理论水平不高,片面性、盲目性较大。当代大学生总的政治倾向是好的,但也存在着理论知识和历史知识缺乏,进而出现某些思想上的混乱等问题。凶此,“他们迫切需要系统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特别是接受哲学和党的历史、中国近百年史的教育。”

胡华还特别从时代要求的角度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认为我们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勤奋刻苦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刻苦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建设社会主义离不开这门科学。不研究这门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希望。离开这门科学,历史就会走弯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今后还是要沿着正确的理论路线来创新,而且要竭力避免重犯“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所以,全党要学理论,大学生尤其要系统地、扎实地学理论。要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系统地学习基本理论和党的历史。这不仅是以往的教学经验,也是恢复从陕公、抗大、马列学院以来我们党长期实践形成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更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理论和历史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总之,坚持和改善四门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党史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根本的环节。”至于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问题,联系实际、联系学生思想不够的问题,应该通过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来解决。

从胡华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之初,他就一方面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也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胡华还认为,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必要、有责任认真教学党史,党史教学理应加强而不是取消;大学党史教师更要热爱党史、宣传党史,坚守阵地,而不要有丝毫的动摇和犹豫。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党史课在1985年后相继改为“中国革命史”课,高校的许多教师都很关心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问题,胡华在1985年6月、8月安徽、浙江、北京等地举办的研习班上,在集中讲授今后教学和研究应开拓的课题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党史、革命史的教学目的。他认为,“党史、革命史课的教学目的,简要说来有三个:一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也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和共产主义教育;二是进行历史经验的教育,以鉴往知来;三是进行党性和纪律性的教育,也就是对青年进行发扬革命传统,培养高尚的革命道德、作风、情操的教育。”

针对一些领导把学生出现思想问题的原因归结于党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不好,没有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胡华指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是实际问题。这些不是党史教员上上课,嘴巴说说就能解决的,是要多方面合作才能解决,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政治理论课,党史、革命史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上,有所启发,有所促进。就是相信什么‘主义’,走什么道路。……人类的大方向必然是走向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社会主义,这是必然的规律。认清了这个大方向,那么眼前的一些具体思想问题也就好解决了。政治理论课主要是解决信仰什么‘主义’的问题,不是像班主任那样去解决日常的、零碎的思想问题。当然,政治课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这也可以说是‘主义’与‘问题’的关系。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我们主要还是要去回答和论证与本门学科有关的学生中带规律性的思想认识问题。”

胡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解决信仰什么‘主义’的问题”、“回答和论证与本门学科有关的学生中带规律性的思想认识问题”等观点,不仅旗帜鲜明,而且切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符合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贯要求,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三、关于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怎样才能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呢?胡华以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育教学为例,从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拓展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教师队伍、编写好的教材等方面,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研究必须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胡华认为,作为一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必须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更要如此。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什么是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呢?胡华强调:“一定要站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立场;观点必定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方法必定是辩证的而不是机械的”。他还强调:教好这门课程,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革命立场、丰富的革命感情,要把我们的血流一点到我们的教学中去。要避免照本宣读、没有感情、没有血肉平铺直叙的教学,更不要站在主观主义的立场来介绍,那就会格格不入,牛头不对马嘴。其次还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困惑,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为此,要把历史提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地位,通过认真地、有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掌握正确的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观点进行研究。根据这个原则,他强调要注意研究的确切性、具体性、整洁性、战斗性。

其二,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进展而扩展和丰富教学内容。

在党史、革命史教学内容方面,胡华在1983年发表的《怎样学习中共党史》一文中作了比较集中的阐述。他指出:“中共党史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叙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党史学习的内容:第一,我们学习党史,首先要学习社会发展的规律,革命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研究思想,学习、发展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树立和增强共产主义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心。第二,要学习革命先烈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民主主义精神,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英勇牺牲的精神和艰苦奋斗、不懈地探索真理、几十年如一日的高尚品德,把党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第三,要善于学习历史的经验教训,既善于学习和吸取成功经验,加以发扬和运用,也要认真汲取犯错误的教训,以避免重走弯路,帮助我们改革各种弊端。第四,获得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丰富知识,“打开近现代历史知识的宝库,武装自己,打破因循守旧的陋习,做一个新时代的改革派,这也是我们学习党史的一个目的。”

鉴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胡华指出,为民主而奋斗,提倡高度民主,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精神,都是党史课的一个中心内容。他强调指出:“党史课要贯彻两点精神,第一点是发扬高度民主精神,第二点是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因为这两个精神像两条红线,“贯穿在我们全部党史上”。我们党史工作者要通过党史教育和研究,加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健全人民民主生活,逐步实现高度民主;发扬我们文明古国、伟大民族的一切优秀历史遗产,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捍卫我们党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纯洁性,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胡华还提出了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进展而扩展和丰富教学内容的问题。他指出,现在我们是开放社会,国家经济体制和各条战线都在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所以,我们的党史、革命史教学相应地进行适当的改革,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是完全必要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不断地为党史、革命史教学增添新内容,不断地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把教学内容扩展和丰富起来,改变过去内容比较单调、干巴、一般化的情况”。当然,教学内容的增加不是随意的,而是应当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若干增加,也要随着研究的进展而逐步增加”。胡华还具体阐述了扩展党史和革命史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包括敌、友、我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新的研究课题。

其三,应该逐步改革教学方法,避免死板的单纯的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解决由于扩展教学内容而势必和学时少发生的矛盾呢?胡华认为应当通过逐步改革教学方法来加以解决。他说:“依我看,我们以后可以变单纯注入式为启发式,把教材、教科书和思考的问题发给学生,有重点地讲些课,提倡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一部分时间作解答问题,大家讨论、质疑,这样学时少的矛盾就解决了,学习也才能深入。所以,现在比较死板的单纯的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应该逐步改革。”

在党史、革命史课的教学方法方面,胡华有许多精当、独到的看法。他说,历史本来是活生生的,但是往往经过我们有的老师嘴巴讲出来,就成了“面目皆非,骨肉全无”的僵尸和教条。这主要是讲课的人缺乏强烈的革命感情,当然也有的是缺乏适当的活泼化和形象化的问题。要使党史、革命史课程教学既要做到学生爱听、又要达到教学的目的,每个教师要下决心争取做到以下几点:(1)富有革命感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能以革命精神感动人;(2)材料丰富――能够慎重取舍;(3)记忆熟练――能够运用自如;(4)理解透彻――能够深入浅出;(5)条理清楚――能够掌握中心。

胡华关于如何上好党史课的这五点经验,既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明确要求,又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合理建议,可以说是胡华数十年中共党史、革命史教学研究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进行党史、革命史教学场景的真实写照。据当年听过胡华讲课的彭明、戴逸分别回忆:“胡华给我们讲《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热情洋溢,语言生动,史料又生动有趣,头一堂课就给大家带来很好的印象。那时学生们虽然席地而坐,膝盖就是书桌,但仍然不停地在记笔记。”胡华上的课“课程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分析史料精辟而深刻,讲课带着充沛的感情。当他讲死难的烈士、牺牲的军人,都淋漓尽致地刻画可歌可泣的情节,真实地反映了爱国爱党的浩然正气和甘冒斧钺的刚烈精神。他讲课至激动处,往往声泪俱下,一座动容,成千青年的心灵被课程内容深深地打动。”试想,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讲得不好吗?这样上课的教学效果能不具有感染力吗?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我们应当认真探讨在现有课程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把生动、丰富、波澜壮阔的党史教学有机地融入现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四,重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胡华就重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进行党史教育。当时,在和教育部的领导下,全国11所高等院校党史教师和电化教育工作者协作,编制了一套中共党史录像片。胡华对这套录像片极为推崇,认为这是一套辅助党史教学、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化的真实的富有说服力的、十分感动人的直观教学教材,把许多珍贵的资料和当年拍摄的历史镜头展现在人们面前。他相信,“这套录像片配合党史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逐段播放,能大大增强党史教学的效果,丰富学生对党的革命历史的感性认识,给他们以深刻难忘的印象,进一步认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激励和鼓舞他们继承前人的革命精神,为建设高度精神文明、高度物质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在20世纪80年代的党史、革命史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选择性地播放了相关内容,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五,要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写青年学生爱听爱读的教材。

在教材编写方面,胡华认为应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写青年学生爱听爱读的教材。针对198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用“中国革命史”课取代“中共党史”课的实际,他指出,在教学改革中,“中国革命史”作为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我们“需要做新的研究,编写新的教材,编辑出版学生用的参考资料和提供研究者利用的专题档案材料。这是一个艰巨的扎实的任务”,需要我们认真的准备。要通过努力,“使我们的中国革命史、党史教材和专著变得丰富、完整、生动、活泼,能够吸引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爱听、爱读,只有这样,中国革命史和党史学科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历史经验教育和党性、纪律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胡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编写的基本认识:一是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教材;二是在编写教材的同时,编辑出版辅助教材,其中包括学生用的参考资料和提供研究者利用的专题档案材料;三是教材的内容应当丰富、完整、生动、活泼,能够吸引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爱听、爱读,而不能单调、片面、枯燥、死板,以至于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不爱听、读不进。

至于全国是否只编写一本教材还是允许编写多本教材,胡华并没有说。但他在回顾党史、革命史学科演变的历史时,曾有这么一段话:“1956年开党的时,曾提议由董老主持编写一本党史。当时提倡‘双百’方针,所以说,全党都可以来编,编出一百本来,总可以挑出一本好的来。”笔者认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如果放任不管,各地各校均可随意编写,导致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大同小异,甚至相互抄袭,既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更会误人子弟。但是如果全国只允许一门课编写一本教材,似乎也未必合适,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高校学生对于教材的要求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教材本身的风格也应当允许有多样性,因为不同地区教学和研究人员对同一研究对象的研究也会不同。看来,如何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教材本身的建设,还需要根据时代要求、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

其六,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师资培养工作。

在党史、革命史教学的师资培养方面,以胡华为首的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也作出了贡献。鉴于改革开放之初党史教学人才急需培训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在物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连续开设全国高校党史课教师进修班。首届进修班于1980年9月2日开班,身为系主任的胡华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并进行了具有引言性质的首场讲座。他在讲座中,阐述了当前党史研究的任务,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关于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爆发前的17年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二是关于“”这一全局性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三是关于和思想的历史地位。胡华讲的这三个问题,都是当时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是全国党史学界着力探讨的问题,也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党史课程教学中必须回答的重点难点问题。由于胡华有着深厚党史研究基础,掌握了大量材料,特别是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所以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至今看来仍有说服力的阐述,而对当时的高校党史课教师更是有着重要的启迪。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开设的全国高校党史课教师进修班,以及后来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的高校党史课教师进修班,为20世纪8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党史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师资力量,对于整体提升高校党史课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我国高校中共党史学位点设立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础。而胡华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主任和全国党史学科的领军人物,应当是功不可没。

中共党史专业的毕业生是我国党史、革命史教学与研究队伍的主要来源。胡华还就中共党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强调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废止只要读一些讲义、教材、资料和抄一些笔记的倾向,力求完整地准确地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的科学体系;坚决肃清和批判、“”断章取义摘录个别词句个别结论、任意曲解的恶劣作风;贯彻自学为主、重点讲授、辅导解答的方针,废止平铺直叙一般化的讲授方法和注入式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严格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不能篡改和伪造历史;开展科学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等等。胡华将自己数十年从事党史、革命史教学的丰富经验上升为学理思考和措施建议,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是非常适用的。而他自己身体力行的讲课风采,也为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联想到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教学目的和要求的规定,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丰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材编写和使用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或许我们能够从胡华当年的思考中获得诸多启迪。

上一篇: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下一篇:谈机械原理课程中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