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民间文化 对话传统唱腔

时间:2022-10-06 05:35:27

深入民间文化 对话传统唱腔

【摘 要】“云南大理白族村落的音乐多样性调查”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的课题。课题已经进入深入的田野调查阶段。此次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对原云龙县文化站长、云龙县吹吹腔抢救保护项目负责人马建强老师进行访谈,试着从洞经音乐、吹吹腔等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地的保护抢救和发展情况做一个较细致的理清。

【关键词】云龙县吹吹腔;马建强;访谈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58-02

时间:2015年11月28日

地点: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文化馆

访谈人:周书林

被采访人:马建强

周书林(以下简称周):今天,有幸请到云龙县原文化站站长、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负责人马建强老师,我们深感荣幸。请马老师先简单介绍一下白剧和吹吹腔在云龙县的现状。

马建强(以下简称马):云龙县是白剧文化艺术之乡,在老百姓中间承认的还是吹吹腔。白剧是在城市里被搬进剧场的,在农村乡野间,百姓看的还是吹吹腔。云龙白族吹吹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是在白族土著先民创造的原始歌舞的基础上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结晶。吹吹腔从明代就开始有演唱记录,有500多年的历史,比京剧还早几百年。

周:能给我们介绍下吹吹腔吗?现在会唱吹吹腔的人还多吗?

马:“吹吹腔”又名吹腔,俗称“板凳戏”,是中国少数民族白族传统的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流行于大理、邓川、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白族聚居县。据老艺人回忆,能数出的剧目达300余本。内容少数是白族的,多数是汉族的。现在来讲,我们的方向是先不求发展,先力争把这种原汁原味的唱腔保留下来。我们申请了一个省级的保护项目,有220多名民间艺人共同参与保护。我们现在请有经验的老艺人当老师,给年轻的艺人传授。

周:请你谈一谈诺邓的洞经音乐的历史。

马:诺邓的洞经音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我们今天日益远逝的众多传统文化形式中当属濒危之列。洞经,是一种道教音乐形式,云南自唐代以来便有道教音乐传入,到了明初方有洞经音乐的兴起。洞经音乐并非诺邓独特,不过诺邓的洞经音乐是有一定典型性的。作为滇西北最古老的村邑,作为古代盐(茶)马古道的中心,它至今保留着大量明清民居建筑和道教庙宇宫观。而在这种文化中充当前台角色的道教科仪音乐就自然具备更深刻、更凝练、更典型、更普及、更生动的特性了。

周:我在跟诺邓洞经演奏的乐手交谈时,了解到您为保留记录乐谱,花费了不少心力。

马:因为我学过公尺谱,所以你看到的那些乐谱就全部是我手记的。云龙县在民国的时候成立了第一支洞经乐队――大洞古乐会。云龙的洞经有两种形式,在盐井一带,沿用唐代大洞经来宣扬道教的教义;在山区,洞经已经完全形成了民间音乐组织,在各个山头都有白族的洞经音乐。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演出时去掉了仪式的部分,不焚香,不磕头,只是吹奏演唱。

在盐井,每年12月4日都要搞一次吟唱会,诺邓、石门、天井、大井、宝丰还有其他乡镇的大的洞经小组都要过来参加。这时,百姓会去祷告,祈祷家中读书人步步高升,家人平安。

周:请您介绍一下洞经音乐在大理的分布情况。

马:在巍山、剑川、鹤庆这几个地方还有分布。大理自治州有五个县是白族,这五个白族县城都有洞经音乐的分布。有些地区,白族、彝族、傈僳族混居,文化互相渗透,所以有一些彝族、傈僳族也参加洞经乐队,但是主要的还是白族。因为在历史上,洞经音乐参加的成员都是有知识的阶层,比较清雅。以前不叫洞经乐队,叫做桂香会。参加桂香会的,如果不是知识分子阶层,至少都是乡绅等,在地方上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士。

周: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方面,您现在有什么计划呢?

马:我现在首要就是把诺邓的洞经音乐录制出来,每家每户都可以播放,让外来的游客听到地方的民族音乐,能感受到诺邓的人文。把诺邓的古建筑、古桥梁、风光全部做到光碟里面,做成伴手礼,想让大家领略到人文的诺邓。

周:您的第二步计划是什么?

马:第二步计划就是恢复戏台,让外来的人能看到洞经表演。提起云龙,很多外面的人只知道霸王鞭、芭蕉鼓,其实这些都是汉族地区流传过来的,不是本土的。我们世世代代在山区生活,就是同大自然作斗争,在劳作中模仿野兽,非常淳朴,这种白族山区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力格高”。山区气候冷,必须烤火,大家劳作后围着火跳舞、歌唱。

周:这和锅庄的形式相似。

马:对,相似的形式,但各个民族的审美不同。让别人了解民族的时候不能和它的民俗分开,就像白族吹吹腔,它不能和白族的信仰分开,这是老百姓对大自然,对神灵的敬畏之心的表现,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力格高”也是山区百姓精神寄托的一种,是一种打歌的表现形式,它是山区百姓在打到猎物以后,用各种包括炊具,锅灶之类的物件作打击乐,边打边唱。云龙县的“霸王鞭”和大理其他地方也不同,要戴上齐眉冠,打法也不一样,这个形式已经快要绝种了。现在我在倡导文化馆的人抢救“霸王鞭”,因为我觉得云龙的“霸王鞭”是真正有地方特色的,是山区人民生活最真实的体现。古代的时候大家打到老鹰、野兽,还会模仿它们跳舞,叫“鸟兽舞”,很可惜现在已经丢失了。在大理坝子,早没有了,因为被汉族文化同化了。云龙因为离大理比较远,最近七八年交通才好一些,所以丢失得相对晚一点。

周:现在县里乡上这些洞经演奏的乐手都不是专业的吗?

马:都不是,都是业余爱好学的。现在云龙洞经的保护做得还是比较好,在我们的努力下,现在还没有失传。

周:这些文化形式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马:宗教需要用文艺形式来宣扬教义,像洞经这样的道教音乐在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紧紧依附地方的民俗和这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来开展,要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让老百姓认可。例如每到高考的时候,大家就去转文昌,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一种民族习惯了。不管这个家庭是机关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不论阶层,每个家庭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去转文昌。例如吹吹腔,老百姓唱吹吹腔的时候,需要先接本祖,全村人敲锣打鼓到庙里接本祖,然后开始进戏场,开始吹吹腔的表演。演吹吹腔的时候,是武戏开场,文戏收尾。

周:对于吹吹腔的保护,政府有哪些措施呢?

马:第一,县财政每年都拨出专款,用于恢复,重建吹吹腔戏台,添置服装道具及剧团演出的化妆灯油等费用。第二,责成文化部门,经常举办吹吹腔文艺骨干培训班,为业余吹吹腔剧团培养各类艺术人才。第三,不定期举办各乡镇及全县文艺调演,促进吹吹腔戏的继承发展及各剧团间的学习交流。第四,输送业余文艺骨干,参加省、州举办的戏曲创作、表演培训班,为专业和业余剧团培养人才。第五,将吹吹腔的保护与发展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政府工作的长期规划及议事日程。

后记:云龙白族吹吹腔和洞经音乐,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云龙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村落文化得到了重视和保护。他们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保存,通过建立吹吹腔文化保护区,对保存较为完整的旧州镇三七、下坞、汤邓等重点村进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通过对传承人的资助扶持和鼓励,建立吹吹腔文化传承机制。经过几位老人多年搜集整理,《千年白族村诺邓传统音乐》也终于出版了。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对古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已经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作者简介:

周书林(1983-),女,四川宜宾人,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研究和民族音乐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社会科W重点研究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项目“云南大理白族村落音乐的多样性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nyy2015030)。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新趋向的探究 下一篇:专业色彩 至臻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