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教材优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时间:2022-10-06 05:18:25

充分挖掘教材优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48-01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更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这一前提下,首先对传统的教材进行了改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版)”(以下简称国标版教材),就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很大的努力,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加之在新政前提下,教育部门又提出了“减负增效”的要求,这就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有所思考、有所改变,以不断地适应新的形势。下面就以苏教国标版小数教材为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如何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尽可能的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所作的一些尝试。

一、充分依靠教材,改善学习方式,减负增效

(一)注重实践 过程更重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从实践出发,在把前人的间接经验如何变为学生的直接经验之间寻求突破。纵观全册教材,有大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学会思考、分析,形成技能,在“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习。如:在“升和毫升”中,让学生做1升的量器,并服务于课堂教学与学习的需要;在“三角形”中,通过用小棒拼摆三角形,使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在“对称、平移和旋转”中,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移一移、转一转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的知识形成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这样的实践,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发现者,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同时也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

(二)注重引导 会学更重要

教材在新知识的引入上,注重引导,或联系旧知,或联系生活,或创设情境,化难为易,能使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使新知识的学习变得很轻松,也能使学生有初步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如:“空间与图形”中,都是先要求学生从身边去找一找这些图形,以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解决问题”中,则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教材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问题引路 探究更重要

教材在向学生介绍知识的时候,主要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你会……?”“你能……?”“你发现……?”这些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也教给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方式和一般模式。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启发学生去探究。

(四)注重合作 交流更重要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互补中促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一方面,教材更重视学生合作之后或独立思考后的交流,教材经常出现“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在小组内交流”的提示语,促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讲出来,有利于去伪存真,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与他人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二、重组、改编教材,改善学习方式,减负增效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数学知识的范例,提供了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但我们也不能唯教材,有时为了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或为了更加清楚的突出规律,我们可以尝试着对教材进行重组或改编。

(一)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在比较中学习新知

在使用教材时,我们可以适当的去改变一些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学会“比较”的学习方式。如:“3的倍数的特征”中,教材跟学习2、5的倍数一样,先出示了一张百数表,然后从中找出3的倍数,再去分析这些数的特征。我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在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后,让学生尝试很快的写出几个3的倍数(三位数),结果有很多学生写出了个位上是3、6、9的数,然后我让学生去计算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从而让学生探究出3的倍数不是看个位,再与2、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它们的本质。

(二)改编教材例题,在探究中学习新知

教材中的例题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与设计的,已考虑到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有时为了突出某方面,有利于学生顺利的探究,也可对其进行必要的改编。下面略举两例:

第11册第五单元“认识比”的例1(原题为: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我将它换成“我们班有男生18人,女生13人。说说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重组教材例题,在强化中巩固新知

为了强化某一知识体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我对一些题目进行了重组。

如:在完成了“小明买了3本同样的练习本,一共用去12元。每本练习本多少元?”学习后,我将题目进行了重组“小明买了3本同样的练习本,每本4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练习本每本4元,小明用12元可以买几本?”

(四)一题多问,在解决问题中内化新知

为了深化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内化知识,形成技能,我采用了“一题多问”的方法。(此方法较适用于复习课)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后,针对表面积和体积学生难学、易混的现象,我设计了下面的一组题。

做一个长方体的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4分米。

(1)做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玻璃?(鱼缸上面没有盖)

(2)给鱼缸四周贴上透明保护膜,至少需要多少透明保护膜?

(3)这个鱼缸的占地面积有多大?

(4)在鱼缸里放入2分米深的水,要水多少升?(玻璃厚度忽略不计)

(5)如果在鱼缸里放入36升的水,缸里面水有多深?(玻璃厚度忽略不计)

(6)如果玻璃厚度为1厘米,这个鱼缸至多可以盛水多少升?

总之,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体会其编排意图。但我们也不能为教材所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教材的一些题目进行适当的加工,以使其更好的为我所用。但切不可“无为而改”,切不可改变它们在全册、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它们应发挥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地依靠教材,合理与灵活的运用它,使它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努力实现“减负增效”。

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标: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上一篇:从社会语言学的层面分析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下一篇:肖邦《g小调叙事曲》中的标题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