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带内固定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6 04:59:29

张力带内固定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0月~2007年1月利用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移位性锁骨骨折67例,均为单侧,男51例,女16例;年龄11~47岁,平均24岁。骨折部位:中1/3处52例,中外1/3处9例,外1/3处4例,内1/3处2例。均为闭合骨折,且伴有严重的骨折移位,但不伴有肩锁关节脱位,所有骨折均因车祸或跌伤引起。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患肩垫高,臂丛麻醉下以骨折为中心作与锁骨平行的切口长3~5cm,暴露锁骨骨折端,骨膜下剥离出骨折端。用1枚 2~3mm克氏针逆行插入远折端,直至钻出锁骨至皮外,整复骨折。然后由外向内钻入近折端2~3cm,针尖过长者咬除,针尾处折弯埋入皮下,分别在距骨折线约2cm的远近骨折段上,克氏针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各钻孔用 0.8~1mm的钢丝穿过此孔行横“8”字固定,张力侧在锁骨上方,若有骨折碎块,应一并钻孔钢丝捆扎牢固。冲洗伤口后关闭切口,术后锁骨带固定或三角巾悬吊患肢3~4周,3~6个月骨折愈合后拔出钢针及钢丝。

结 果

术后随访6~8个月(平均7个月),48例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7周(6~8周)19例,愈合后局部无疼痛,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平均为4个月(3~6个月)。按照张平良等锁骨骨折疗效判断标准[1],本组共67例锁骨,优54例(80.5%),良12例(17.9%),可1例(1.6%),无差者。

讨 论

文献报道了治疗锁骨骨折的多种方法,但没有一种方法十分满意。有移位的各型锁骨骨折,虽可设法使其复位,但没有很好的方法维持其复位,最终要残留一定的畸形[2]。笔者认为,无移位的锁骨骨折应采用外固定治疗,幼儿及老年人的锁骨骨折也应尽量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严重移位及粉碎的锁骨骨折,如采用闭合复位横“8”字石膏或双圈固定法固定,过紧则可压迫腋部神经和血管造成损伤,皮肤压烂,过松则难以维持复位,因而应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内固定的方法有多种,国外多采用动力加压钢板或重建钢板内固定,虽能牢固固定,但因广泛剥离软组织,影响血供,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国内传统内固定方法是采用克氏针内固定,不能控制骨折断端的旋转,但单枚克氏针内固定易造成术后成角畸形,既影响美观又影响功能。为此有人主张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虽能达到牢固固定和防止术后发生畸形的目的,但在狭细的锁骨内打入交叉克氏针实属困难。

锁骨骨折移位发生的机理是由于胸锁乳突肌向上牵拉骨折近端,使其向上后移位,骨折远端受上肢重力的牵引向下移位,造成骨折复位后向上成角畸形。因此,我们认为单根克氏针加改良的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移位性锁骨骨折,手术简便易行,克氏针能使骨折得以固定,张力带既能有效防止骨折成角畸形又能使骨折间产生动力加压;同时该手术不需广泛剥离骨膜及软组织,对血供影响小,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骨折的愈合,防止骨不连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中应尽量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②应先打入克氏针固定骨折后,再在克氏针之下的锁骨上钻孔安放张力带,以防在拧紧张力带时造成锁骨劈裂;③在锁骨上行前后方向钻孔时应在锁骨后放置肌肉排开板,以防造成血管神经及其他损伤;④术后锁骨带固定或三角巾悬吊3~4周,以防止骨折远端因受上肢重力的牵引向下移位。

参考文献

1 韩平良,张文明,藏游声,等.锁骨移位骨折及脱位的治疗探讨.中华骨科杂志,1986,2:92.

2 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关节损伤.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03.

上一篇: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53例... 下一篇:经单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