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课程目标达成度开展基础化学教学评价的尝试

时间:2022-10-06 04:00:34

采用课程目标达成度开展基础化学教学评价的尝试

摘 要:该文针对目前高校教学评价机制的弊端,提出采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基础化学教学评价,介绍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的内容与在基础化学教学评价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了完善课程目标达成度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教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 基础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13-02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生源质量下降、师生比例失衡、教学资源紧张、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问题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如何有效评价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并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指导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是目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3]。

基础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生物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制药工程等近化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起到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的重要作用。同时,基础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所接触的第一门大学化学课程,因此,该课程又肩负着引导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过渡到大学学习模式的承上启下的任务。创新基础化学教学方式,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对于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评价是基础化学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通过对基础化学教学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可以及时了解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在运用通行的教学评价方式分析基础化学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尝试采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这一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本文围绕这种尝试展开讨论。

1 目前通行的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国内高校采取的教学评价模式大同小异,基本都包括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和教师评学等五个方面,其中尤以学生评价为主。以我校为例,学生评价包括教学态度、授课情况和教学效果三项一级指标,每项一级指标又分为若干二级指标。教学态度包括智育和德育并重、辅导答疑、不随意停(调)课,按时上下课,上课手机关机,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指标;授课情况包括讲课感染力、普通话和规范字使用、不照本宣科、内容充实、启发式教学、互动交流、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课堂秩序管理、课外学习指导等指标;教学效果包括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等指标。这些指标又分别占有不同的权重。课程结束之前,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完成上述学生评价工作,下学期开学之初,将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并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中参考上述教学评价结果。以上通行的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提供了重要数据。但是,这种评价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以学生主观印象为主,不能客观反映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多数仅涉及到教师授课状态表象,对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实现情况考查不够;没有考虑不同学科的个性化差异,评价指标“一刀切”。很显然,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仍然采用这种通行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课程目标达成度用于教学评价的实践

2.1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简介

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将考试内容分解为若干关键知识点,并根据题型特征,划分不同达成度级别,例如,对判断题和选择题等单一得分题目划分为正确和错误两个达成度级别,对填空题和计算题等多级得分题目划分为若干个得分率依次提高的达成度级别。考试结束后,对授课班级试卷中各关键知识点对应题目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判断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情况。同时,认为关键知识点对应的题目的正确率或得分率越高,则该关键知识点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越高,之后通过比较各关键知识点的最高级别得分率情况,判断整体的课程目标达成度。

2.2 基础化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例

采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对2013级水产科学4班27名学生的基础化学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本次考试范围为物质结构、配位化合物、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共五章内容。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20分,判断题10分,填空题30分,计算题40分。将本次试卷中的21个题目分解为15个关键知识点。

图1显示了部分单一得分题目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的目标达成度情况。在选取的8个单一得分题目中正确率最高的(96%)为“金属指示剂”这一关键知识点,正确率最低的(41%)为“配位平衡计算”这一关键知识点。整体来看,单一得分题目的正确率普遍较高。而单一得分题目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多为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了解,这说明本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达成度较高。

图2显示了部分多级得分题目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的目标达成度情况。这些题目的得分率划分为I~V 5个级别,得分率依次提高。在选取的6个多级得分题目中得分率最高的(74%)为“EDTA的性质”这一关键知识点,这一知识点仍然属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范畴,再次表明这类知识点的目标达成度较高;正确率最低的(11%)为“电极电势的应用”这一关键知识点,这一知识点属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范畴,反映了在这方面目标达成度偏低。此外,其他关键知识点所涉及到的题目的得分率出现平均化分布的情况,这说明大多数关键知识点的目标达成度较为分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多为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属于较高层次的教学要求,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距离这类目标的完全达成还有一定差距。

综合比较本次考试所涉及的全部关键知识点的目标达成度情况,可以发现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1)从课程要求来看,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了解达成度较高;对课程知识和化学计算的综合运用达成度较低。(2)从课程内容来看,原子轨道能及顺序、键参数、杂化轨道理论、氢键、配合物基本概念、EDTA的性质、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金属指示剂等关键知识点目标达成度较高,均在70%以上;配位化合物价键理论、配位平衡计算、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配位滴定法的应用、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电极电势的应用、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等关键知识点目标达成度较低,大多在30%~50%。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进一步提高整体的课程目标达成度。

上一篇:基于LARS―Lasso方法的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356”课堂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