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和锐30特充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06 03:14:38

诺和锐30特充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观察诺和锐30特充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诺和锐30特充),对照组60例(诺和灵)。应用12周,观察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两组FPC、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2hPG的下降值有明显差别(P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岛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50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1月~2008年11月收治2型糖尿病(T2DM)患者120例,均符合1999年WHO专家委员会糖尿病诊断标准[1],男64例,女56例,年龄30~72(48.6±9.06)岁,病程5.1±2.3年。空腹血糖(FPG)≥8.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8%。排除严重感染,严重肝、肾疾患及心功能不全,1型糖尿病患者,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方法:治疗组用诺和锐30特充,对照组用诺和灵30R,均为2次/日皮下注射。两组均在糖尿病知识教育,合理饮食及运动基础上应用胰岛素。在使用胰岛素之前空腹抽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随后开始用胰岛素治疗。均进行血糖监测,每天监测三餐前后及睡前血糖,有时加测凌晨2:00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血糖控制目标为FPC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X±S表示,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统计学处理由SPSS11.0软件完成。

结 果

治疗12周后两组FPG、2hPG及HbA1C均较治疗前有下降,治疗组2hPG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2例出现局部瘙痒,无皮疹,更换注射部位,抗过敏治疗后消失。发生轻中度低血糖8例,调整剂量及指导饮食后消失。

讨 论

本观察显示,120例T2DM患者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通过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均获得了较好的血糖控制,两组治疗3个月后FPG、2hPG、HbA1C均呈显著降低。治疗组所选用的诺和锐30特充,是一种双时相胰岛素类似物,含有30%门冬胰岛素和70%的精蛋白结合的结晶门冬胰岛素,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可被迅速吸收,从而满足餐时对胰岛素的需求,而结晶门冬胰岛素释放缓慢,作用时间较长,可以替代基础胰岛素,使其作用曲线更接近生理条件下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治疗组及对照组均为每日2次皮下注射,但治疗组可在餐前立即甚至于餐后立即注射,无须等待,使用方式更加灵活方便,对餐后血糖改善明显,HbA1C达标率更高,且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依从性好。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

上一篇: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经会阴高频超声诊断肛周脓肿的应用价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