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时间:2022-10-06 02:25:01

浅析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摘要:本文针对建设类项目工程的环境评价,从各项指标和保护措施进行逐步探讨。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保护措施指标

一、环境标准的重要性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对有关技术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它在我国环保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编制环境质量报告书,还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编制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都需要环境标准。只有依靠环境标准,方能做出定量化的比较和评价,正确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从而为控制环境质量,进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以及设计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环境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在存在一个制定、发展、修改、完善的过程。

二、环境质量、管理措施、监测计划指标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除需考虑与相关标准的相符性外,还需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预测数据进行对比,判定与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结果的差别性,如差别较大,需要分析、说明原因。

环境管理可分施工期和试行期两个阶段开展调查,并涵盖以下内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制度制定、实施情况,监测计划实施情况,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执行情况以及投入正式运行后的环境管理建议等。

环境管理措施具体指标有:环境管理机构设置、人员设置、规章制度、人员培训等。

监测计划具体指标有:计划内容、实施情况(监测时间、监测内容、监测结果)等。

施工期环境监理执行情况包括监理单位、监理工作开展的时间、监理记录、监理总结、监理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改正措施等内容。

环境建议是指根据验收调查结果针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运行效果指标

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初步设计,核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是否按其要求建成或实施,其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能否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措施或设施实施情况

核实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和设施是否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初步设计要求一致,有无漏项或缩小规模、变更工艺;如发生变化,是否已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

措施或设施运行情况

具体指标如下:

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能否做到长期稳定运行、保证达标排放,如不能满足要求(即不能防止生态破坏、发生污染事件或污染物超标排放等),应说明原因和拟采取的补救措施,并对采取措施的情况进行预测;

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工艺、运行时间和停运时间;

技术改造或以新带老项目应调查建设项目原有污染或治理设施和措施是否已按规定拆除或更新,考核新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运行效果。

生态保护措施指标

主要包括:野生动植物生境现状、种类、分布、数量、优势物种、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的种类与分布,绿化工程量和植被覆盖率,占地(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数量,防护工程量,水土流失状况,水资源的分配(包括生态用水量)、水生生态因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珍稀动物栖息地或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敏感保护区,生态保护、恢复、补偿、重建措施等。

依据以上指标进行建设项目影响判别,除可依据实测获取数据外,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还是获取数据的一个主要方式,也就是我们上面谈到的。

水环境保护措施指标

对于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来说,陆域建设项目水环境保护措施评价、检测主要是考核污水处理装置的出水达标情况,涉及海域的建设项目则还需考核海域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污水处理装置的评价、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含石油类污染物的环境保护措施,检验石油类是否做到稳定达标;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出水COD、氨氮,动植物油、总磷等指标的稳定达标情况。

废水中需要确定总量的主要污染因子为COD、NH3-N、石油类。其检测方法如下:1、实测浓度时要求检测装置满负荷运行(原则上大于设计规模的90%);2、连续24h采样检测(1次/h)污染物浓度,连续3天;3、3天实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每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4、统计全年运行天数,计算污染物全年排放量。

海域环境质量评价、检测指标主要包括: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石油类等水质因子及沉积物中有机碳、石油类、重金属等物质含量。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指标

根据废气污染流程或无组织排放污染物产生工艺(或环节)分析确定建设项目大气污染源的来源、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及采取的处理方式等情况。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评价、检测一般涉及SO2、NOx、烟尘、非甲烷总烃等因子,评价、检测时需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特征因子。

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确定可分为物料衡算、在线监测和人工采样实测三种方法。进行总量确定时也可三种方法均使用,将其平均值作为污染物排放总量。

实测法分人工采样和在线自动监测两种方法监测主要污染物浓度,确定污染物总量的计算方法与要求如下:1、检测各装置排放口烟气流量和SO2、NO2、烟尘等污染物浓度,计算污染物的小时排放量;2、在检测污染物时间内要求装置运行负荷大于设计负荷的90%,以便准确测定污染物浓度,反映装置的真实排放量;3、同时检测煤含硫量和耗煤量;4、实事求是地统计锅炉的年运行小时数;5、计算污染物年排放总量(污染物小时排放量×年运行小时数);6、将检测的排放总量与报告书中的排放总量、地方政府下百叶窗的总量指标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是否符合总量指标要求,如果超过地方政府下达的总量指标,应查找原因,提出削减措施,然后再进行检测和比对。

如果利用物料衡算法计算SO2排放总量,需根据年耗煤量和煤质含硫量计算SO2产量,再根据检测的脱硫率计算SO2削减量,最后计算SO2排放量。

四、现阶段我国环评存在的问题

首先,项目施工期缺乏有效的跟踪监管,致使施工期环保措施和环境监测计划落实不足;个别实施了环境监理的工程也由于监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环境监理制度的不完善等,未能充分发挥环境监理的作用。

其次,环评先期介入不够,后期保障不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制度,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环评的“先期介入”显得尤为重要。介目前一些地方环评执行率低,“未批先建”“先上车后买票”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规划环评试点工作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进行流域规划环评,或为了上项目而补做规划环评的现象,致使应该在流域规划中实施的环保措施无法得以落实。

再次,“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够完善。尤其“同时设计”阶段缺乏有效的监管,评价、检测调查中就发现,增殖放流等一些重要的环保措施在工程设计审查阶段被砍掉或预算压缩,生态流量泄放孔因设计变更取消等,而在验收阶段已很难再实施补救措施。

五、对策与建议

强化“三同时”全过程管理。“三同时”管理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延续,是落实环评措施和要求的有力保障。“环评―设计―施工―验收”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环评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甚至带来无法弥补的环境影响。现实状况是项目的不评―验收环节强,而设计―施工管理环节弱,对此环境主管部门也应积极推进环境监理的制度的实施以强化施工期管理和监督。但设计阶段,由于种种原因,环保部门没能实现全过程控制,加之相关部门环保意识的淡薄,致使一引起重要的环保设施未落实到设计中,其他的环节再强已无济于事。因此,一定强化“三同时”全过程管理。

上一篇:综述地铁移动通信覆盖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浅论如何实现员工职业规划与企业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