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享受生活 让人生少点遗憾

时间:2022-10-06 01:41:25

及时享受生活 让人生少点遗憾

不同的用钱观不同的结果

在一次老年问题的讨论会上,有人说了一则故事,对与会者触动很大,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故事是说,有一对老人老张和老李,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好朋友,几十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同一幢老式的旧里弄房里,连个像样的厨房、卫生间都没有。没想到,就在他们即将退休的前一年,改革开放之风吹进了这条弄堂,党的阳光照到老张和老李的身上:老房子要动迁了,他们各自拿到动迁费40多万元。

10年前的40多万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按这对老人的话来说,我们就靠它来奔小康了。

同样拿着40多万元的动迁费,这对老人走的却不是同一条路。

其中一个老人说:“我这辈子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多的钱,我决定把它存起来,留作将来养老用。至于住房么,说来挺幸运的,我老婆单位最后一次福利分房,就是差一点、小一点,但总有一个落脚点。我这样做,既有房,又有钱,不是两全齐美了么!”

另一个老人说:“我没有你那么好的福气,但我也想过上幸福的日子。这辈子没住过像模像样的房子,这次,我不但决定把钱换成房子,而且要换成有花园的小区、房子又有电梯上下,否则,这辈子不是白来了人间一趟?”于是,老李住进一套两室一厅的商品房。

转眼,10年过去了。把钱存进银行的老人,存折上的钱自然涨了不少,但再怎么涨,也赶不上物价涨得快。再说,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一个个住进花园小区的商品房里,自己仍一上一下地爬着六层楼的老公房,天天担心着:万一到了爬不动的那一天怎么办?想把原先存的钱去买房,可眼下,别说买两室一厅,连一室一厅都买不起了。

再说买房子的老人,当年买的住房,没想到是学区房,10年过后,涨得连自己也看不懂了。他思前想后,对妻子说:“把房子卖了吧。”妻子自然不答应:“房子卖了,那我们住哪里?”他说:“我们又不上学,住学区房是浪费,同样条件的房子,过几条马路就便宜好多。这辈子,我们还有好多梦没实现,我们要用卖出买进的差价去旅游,用差价去过我们想过的日子有什么不好?”

人生有些事就是不能重来

很难说,存钱的老人不会理财,买房的老人会理财。依我看来,关键是存钱的老人不会享受,买房的老人会享受。所以不仅是钱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

此类现象,在老年生活中确实非常普遍:今年夏天热死的老人,其中有的就是因为不舍得开空调的缘故。我朋友中几个人出国旅游,为了省500元钱,多转了两次飞机,延长3小时候机时间,加乘了5个小时的长途车。一路折腾,到了目的地,已经“游”不动了。对不可或缺的物质消费,老人们还愿意承担,要掏钱的精神消费,对不少人来说,哪怕再喜欢,也都免了。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老人中。因此,不得不促使人思考一个问题:在没有很大经济压力的前提下,如今我们应该怎么活?

就说故事中那个买房的老人,不但会做梦,而且还会圆梦。其养老生活成功的关键,是对实现梦想有个期限:第一步,有钱了,先住进好房子再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第二步,在解决住房的前提下,该享受则享受,甚至“要到地球的别处去看看”,谋划着怎样过上想过的好日子。

故事中那位存钱的老人不能说没有梦,但他没有迈开步子积极地去圆梦,因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世界上很多事情只有一次实践的机会,不能重复,人变老就是这样,老错了,就不可能重新来过。有人说,退休后至少还有30年的人生旅程,但其中真正能享受的黄金时间,最多也只有10到15年。过了这个黄金时段,想玩,玩不动,想吃,吃不下,留给你的只有后悔两个字了。

我们并不吝啬我们是穷怕了

社会上有一种舆论认为:上了年纪的人都有一颗吝啬的心。网上有位年轻人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父亲:老父过日子节俭得近乎吝啬,晚上房间里只要是看电视就不开灯,说是有荧屏的光照亮就够了。结论:抠门吝啬,是老年人的通病。

对这种观点,我实在是不能认同。

今天中国这一代六十开外的老人,特殊的人生经历,逼着我们中的不少人把一种习惯变成了一种性格,导致哪怕是到了物资丰富的今天,还依旧活在物资匮乏年代的记忆里。因为我们曾经穷怕了。我们老担心着生活是否会出现波折,老担心着下一代会遇到哪些困难,以至那些说我们吝啬的年轻人都会真诚地说:“他们唯一不吝啬的,是对我们的爱。”当儿女有什么需要,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马上就会毫不犹豫,几千、几万,都不眨一下眼就拿了出来。在他们的心里,这种行为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什么犹豫,也不需要慎重考虑,更不需要儿女的承诺。你能说这样的老人是吝啬的吗?

对自己是那样克勤克俭,对儿女又是那样无私奉献,如今中国不少老年人性格上的两面性,不仅引发老年人反思,也定然会对儿辈们有所促动。社会应该形成一种合力,达成一种共识,回答同一个问题:当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中国的老年人以怎样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养老?

我想,儿女们有责任从孝顺的角度帮助父母花钱,记得有句犹太人的谚语是这么说的: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儿女帮父母花钱,不仅丰富物质生活,还带来了精神力量,真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作为老年人,每一个人的养老方式都不一样,不可能制定一个如何用钱的模式让大家去执行。但如何养老的观念,却可以达成一致。

而这个观念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一封微信给我们的启示

年过六旬的我,身上不可避免有着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深深地陷入在所谓的“既吝啬又大方”的矛盾之中,理不出一个头绪,以至这篇短文写了半个月还没有个结尾。

困惑中,微信朋友圈中取名为“人生自得其乐”的给我发来一篇短文,说是苹果原总裁乔布斯在他人生最后阶段的感悟,其信息真假,我无法考证,但所说的观点,看后也使人豁然开朗:

——作为一个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裁,我曾经叱咤商界,无往不胜,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当然是成功的典范。但是除了工作,我的乐趣并不多,到后来,财富于我已经变成一种习惯的事实,正如我肥胖的身体——都是多余的东西组成。此刻,在病床上,我频繁地回忆起我自己的一生,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了。

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无休止地追求财富,只会让人变得贪婪和无趣,变成一个变态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写照。

上帝造人时,给我们以丰富的感官,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他预设在所有人心底的爱,而不是财富带来的虚幻。我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我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中沉淀下来的纯真的感动以及和物质无关的爱和情感,它们无法否认也不会自己消失,它们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读完这封微信,令人感慨的是:人为什么一定要到离开这个世界时,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呢?才能认识到,除了钱,还要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更重要的东西呢?为什么不能在健康的时候,就有这种理念,这种活法呢?

也许此时此刻,人是用生与死的砝码来衡量自己的,此时的人往往站得很高,看得很远,就像在空中翱翔的鲲鹏。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又开始思前想后,斤斤计较起来,成了一只思前想后的小鸟。

祝愿我们的老年朋友都成为一只空中翱翔的鲲鹏,而不是一只目光短浅的小鸟,以至于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少点遗憾,多点幸福。

上一篇:6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疗效分析 下一篇:学校藏在公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