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花园》

时间:2022-07-09 08:28:54

《水泥花园》

摘要:《水泥花园》是英国小说家麦克尤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结合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和社会学视角下的身份问题,分析了这部小说引人注目的青少年成长问题。该作品通过揭示青少年成长的困惑折射出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水泥花园;伊恩·麦克尤恩;俄狄浦斯情节;身份焦虑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14-02

一、简介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著名作家,他因为作品经常涉及社会阴暗题材而一度被冠以“恐怖尤恩”的称号。他毫不留情地揭露现代文明外衣下的兽行,正人君子外表下的畸形变态,从某种意义上说,麦克尤恩撰写的是这个疯狂世界里的警世恒言。[3]25《水泥花园》是麦克尤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曾被批评家称为当代版的《蝇王》。成长主题贯穿了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各个阶段。只不过在不同阶段,麦克尤恩探讨成长问题的角度、广度和深度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水泥花园》里麦克尤恩以杰克为中心,通过与他关联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以及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全方位、深层次地揭示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二、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说:“人们普遍认为,幼儿身上是没有性冲动的,它只是在被称为青春期的那段生命中才开始苏醒的。”然而,这种观点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误解,而且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为这种误解主要源自我们目前对性生活基本原则的无知。[2]88同弗洛伊德一样,麦克尤恩敏锐地注意到了人类幼年时期的性冲动现象,他在小说中将这一段时期的一些常见的性的异常表现出来,促使人们重新面对童年时期的性心理活动,重新认识这种心理活动所显示的迷误倾向以及对成人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5]“俄底普斯情结”是指在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体验,主要由无意识的爱和敌意欲望组成。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体验在一个人3-5岁间达到高峰,然后进入潜伏期。在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又会复兴,但通过对象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它。俄狄浦斯情结在人格结构形成和人的欲望倾向中起着最基本的作用。[1]282

《水泥花园》中,杰克和他的弟弟汤姆都具有明显的“恋母情结”。杰克八岁的时候曾假装病重而逃学回家,“我的母亲迁就了我,她给我穿上了睡衣,把我抱到起居室的沙发上,给我裹上了毛毯。她知道,我回家是为了独占她,父亲和姐姐、妹妹不在家。一直到傍晚,我躺在那儿,注视着她干家务活;当她去其他房间的时候,我倾心地聆听着”。[4]26杰克的“独占”是一种典型的儿童性心理倾向,他的“恋母”与他后来性指向的偏差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恋母情结”在汤姆的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持久,而且在情感上出现了严重的变异。“‘汤姆惧怕父亲’朱莉最近对我说过,现在父亲是一个半废人,他只好与汤姆竞争,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后来我问朱莉谁会赢,她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汤姆’”。[4]13汤姆因为恋母竟成了父亲的竞争对手。母亲重病期间,餐桌上见不到母亲,姐姐不让他进母亲的卧室,他不能像平时那样和衣躺在母亲的身旁,他的心理从此失去了平衡。母亲病逝后,心理越发不平衡的汤姆便缠上了姐姐朱莉,认为朱莉应该来照顾他,他无意识中的依恋对象慢慢地转向了朱莉。小说第六章,在汤姆不停的纠缠之下,恼怒的朱莉给他脱衣洗澡,洗完澡替他穿上睡衣,然后抱着他去卧室睡觉,这反而让他平静下来,因为这正是他所想要的。[4]72母亲的去世不仅使汤姆失去了原有的依恋对象,而且也使他失去了接受成人性道德的外在环境,他最终在没有约束的放纵中走向了性的迷误。

三、身份焦虑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会变得越发强烈,进而会与周边的生活环境产生巨大的冲突和摩擦。这时青少年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叛心理。在故事之初,杰克等姐弟四人正是生活在一个典型的父权主义家庭。父亲是家庭的主宰,他不仅控制了家庭的经济大权和饭桌上的话语权,而且常常嘲笑和讽刺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化着生理和心理特征。在这种情形下,杰克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对父亲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漠。日积月累下来的压抑使杰克面对父亲的死亡不但没有任何忧伤,反而觉得他的死微不足道。不过,尽管杰克不喜欢父亲,却有意去模仿父亲在和其他成年人打交道时那直爽的语言和有力度的手势。显而易见,这从另一面揭示了杰克对走进成人序列,以致完全独立的强烈渴望。这独立欲进而演化为在家庭里的权力欲和对其它人事的控制欲;能在家里承担一定责任既是个人独立的标志,又是个人权力实现的标志。

父亲死后,母亲得了怪病,象征家庭秩序的人物逐渐退场。但是姐姐朱莉因为能干,开始承担家庭的责任。这在“我”看来是权力的转移。不能分权的“我”开始放任自流,甚至自暴自弃。直到母亲去世之前告诉“我”,在她离开之后由“我”和姐姐共同照顾这个家,这让“我”兴奋不已。一是知道母亲要离开,“一种自由的感觉,已经在我心努力蠢蠢欲动”;另一点是,在她离开之后,“我”也要像姐姐一样肩负起一家之主的责任。三天之后,母亲辞世而去。让“我”伤心流泪的不是她去世,而是她还没来得及告诉其他人“我”即将履行的职责:“我也是负责的。”我说着不仅哭了起来,因为我感到自己受了骗。我母亲还没有向朱莉解释过她托付我的事就去了。去的可不是什么医院,是永远地去了,我的身份也无法核实了。虽然母亲的突然离去让“我”失去了承担家庭责任的“合法身份”,但是在如何处置母亲的尸体一事上,姐姐朱莉毕竟难以独立做主。她主动和“我”商量,也就凸现出“我”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也由被支配者转换为管理家庭事务的参与者和支配者。也的确正是在“我”的建议下,“我们”才决定把母亲的尸体装在地窖里一个破旧的柜子中,然后再用水泥把它填实封住。“我”地位和作用也并非仅仅体现在建议如何埋葬母亲这件大事上。母亲死了三个星期后,“我”在百无聊赖的时候,随手翻看了苏在“我”过十五周岁的生日时送的生日礼物—一本有关科幻的书,突然产生另外一个介入家庭管理的切入点,即领导他人彻底打扫一下家里的卫生。这一建议让姐姐和妹妹都很兴奋,成了积极的参与者。“我们”不仅清理了堆积已久的垃圾,还在母亲去世后第一次自己动手做菜吃。“我”的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在后来发生的事件中更加得以强化。姐姐朱莉交了个名叫德里克的男朋友,他的出现让“我”很是反感,成了“我”眼中的入侵者。德里克的年龄比“我”和姐姐都年长几岁,属于成年人,一旦他进入我们刚刚重建的家庭秩序,就很有可能成为整个家庭的控制者,“我”好不容易获得的地位会轻而易举地丧失。因此,他每次到来,“我”都冷言冷语。而德里克在带“我”去打台球时又表现出了他的傲慢和对“我”的轻视,让“我”一下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我”的拒斥心理越来越强烈。后来,德里克发现了“我们”的秘密,姐姐和“我”一道成了家庭的捍卫者,“我们”两个终于融为一体。对姐姐的占有,意味整个家庭责任完全落在这个合体的“我”的身上;“我”追求的独立在这一刻也终于得以实现。

四、结语

《水泥花园》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把青少年的生理发育与心理成长紧密联系到一起。麦克尤恩通过夸张、惊悚的写作手法,将一段错乱的青春期和童年心理置于放大镜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畸变并被忽略的复杂世界。青少年成长中的迷茫与困惑也折射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当今社会坏境的破碎性和异化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J.LaplancheandJ.B.Pontalis.TranslatedbyDonaldNicholsonSmith.TheLanguageofPsycho-Analysis[M].W.W.Norton&Company,NewYork,London,1973.

[2]SigmundFreud,OnSexuality:ThreeEssaysontheTheoryofSexualityandOtherWorks[M].PenguinBooks,1977.

[3]Slay,J.IanMcEwan[M].NewYork:TwaynePublishers,1996,(3).

[4]伊恩·麦克尤恩著,冯涛译.水泥花园[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5]张和龙.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J].当代外国文学,2003,(4).

上一篇:试论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下一篇:浅析高校篮球运动队的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