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

时间:2022-10-05 10:57:30

1.典型病例

患者男,70岁,因“上腹痛7小时”入院消化内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年,平时服用“硝酸异山梨酯”、“倍他乐克”、“阿司匹林”等药物,血压控制在150/90mmHg左右,有“心房纤颤”病史1年。入院查体:T36.5℃、P88次/分、R22次/分、BP180/120mmHg,神志清楚,精神萎靡,表情痛苦,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率102次/分,律不齐,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及双期杂音,脉率88次,绝对不规整。腹平软,上腹压痛,右上腹为主,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莫非氏征阴性,肝区叩击痛阳性,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12.71×109/L,NEUT%84.9%,LYM%6.4%,NEUT10.8×109/L,心肌酶谱示LDH287U/L,CRP13.9mg/L,血淀粉酶正常;心电图示1.快速型心房纤颤;2.左心室肥大;3.ST-T改变;心脏、腹主动脉彩超1.左房增大;2.二、三尖瓣返流(轻度);3.检查中房颤;4.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肝胆胰脾肾彩超及腹部平片未见异常。入院后于消化内科给予头孢他啶、替硝唑抗感染,硫酸镁、间苯三酚、亚硫酸氢钠甲萘醌解痉,茴三硫利胆,硝苯地平、厄贝沙坦降压等治疗,无明显好转,于2010-12-29出现腹痛加重,左、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经普外科会诊转入普外科,行CTA检查考虑为肠系膜动脉栓塞,遂行手术,术中见腹腔内有黄色渗液约100ml,小肠肿胀增粗,自回盲部至近端的小肠约2m,颜色暗红,血运差,部分肠管表面覆着纤维素样沉着物,肠腔内大量褐色液体,肠管蠕动弱,肠管无明显坏死,在小肠系膜根部靠近胰腺下缘找到肠系膜上动脉,搏动微弱,内可扪及血栓,术中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梗阻,决定先行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取出术+小肠切开减压术,术后转ICU科给予机械通气、抗感染、抗凝、营养支持等治疗。病情无改善,腹痛、腹胀症状明显,腹腔穿刺抽出暗红色浑浊血性液体,考虑可能存在肠坏死,于2011年01月03日再次开腹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继续抗感染、腹腔冲洗、脏器支持等治疗,患者于2011-01-25放弃治疗,要求退院,2天后死亡。

2.讨论

2.1发病机制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肠系膜上动脉突然阻塞而导致血运障碍,引起肠壁广泛缺血甚至坏死的综合症。本病绝大多数继发于心脏疾病,尤以近期内有过心肌梗塞、心瓣膜病、心房纤颤、心内膜炎者,其中左心房纤颤约占1/3[1],此时心脏内膜的附壁血栓极易脱落,如血栓栓塞于肠系膜上动脉,则可引起本病。其他少见的原因有:手术所造成的来自于腹腔内其他脏器或腹壁血管内的血栓,肺脓肿或脓毒血症病人的带菌栓子。由于肠系膜上动脉自腹主动脉分出较早,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角,栓子易进去,且缺乏侧支循环,所以栓塞及肠坏死的机会明显高于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除供应全部小肠外,还有分支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及中结肠动脉。如其主干发出结肠中动脉之前被栓塞,则会导致全部小肠、右半结肠以及脾曲之前的横结肠缺血甚至坏死;如栓塞部位在分出结肠中动脉之后,则横结肠、升结肠甚至盲肠可能幸免,但小肠受累可极为广泛[2]。

2.2临床表现及诊断

SMAE发病急剧,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大多文献报道的病死率>59%,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本病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突发腹部持续性剧烈绞痛是上动脉栓塞的最突出表现。以脐周为主,亦可波及全腹,初期常有频繁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时腹部多无固定压痛,肠鸣音正常或稍亢进,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呕吐暗红色血液或排血便。当肠坏死后,临床上可表现为明显的腹胀及典型的腹膜刺激征,,重者可迅速发展为休克,因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易误诊为其他疾病。Bergan[3]等在1975年提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早期三联征,即剧烈上腹和脐周疼痛与体征不符,剧烈的胃肠道排空症状,恶心、呕吐或腹泻、肠鸣音亢进,伴心房颤动或其他器质性的心脏病。当心脏病人出现持续2~3h以上不能解释的剧烈腹痛时,临床医生应怀疑本病存在的可能,尤为老年人。经验表明,50岁以上,有瓣膜或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衰、心律不整、有栓塞史或高血压病人,均为本病的高危人群。其它因素包括低血压,使用利尿剂,血管收缩药,包括洋地黄治疗和氧疗。最近发现的因素有透析、减压、喂饲和运动等均易诱发本病。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om puted tom ography ang iog raphy, CTA)的广泛应用,SMAE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CTA平扫在相关平面可见血栓,三维重建后可见SMA增粗,表现为SMA管径与SMV管径比值>1。正常人群中SMV管径绝大多数大于SMA管径。

2.3治疗

手术方法主要有两类:(1)肠系膜动脉取栓术、血栓内膜切除和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这类手术仅适用于发病6~8h内无肠管坏死者,术中、术

后需密切观察肠管血供,一旦出现血供障碍或肠管失活,及时行肠切除术。(2)肠切除吻合术,术中注意观察肠管的色泽、蠕动、边缘动脉的搏动以及保留

肠管切缘有无搏动性出血。尽可能保留有生机的肠管,彻底切除受累肠管和肠系膜,避免血栓残留导致术后复发,其范围至少包括坏死肠袢上、下端各15~20cm的正常肠管及其相应的系膜。术中可作多普勒超声扫描检查肠壁血供情况。术中无法肯定肠管存活时,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先保留肠管,有计划地在12~24h后再剖腹探查。

非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者,认为肠系膜血管阻塞后即使手术切除病变的肠袢,很可能血栓再度形成。若用非手术疗法维持患者的生命,避免肠管胀气,则梗死的肠壁多能获得侧支循环的建立。故大量输血维持血压;肝素100~450mg,每6小时静脉推注1次,使血液充分肝素化;持续胃肠减压,防止腹胀;及时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虽有不少患者用此法得到自愈的报道,但盲目性很大,在剖腹前无法判断梗死的肠壁尚未坏死。因此,姑息的肝素治疗,仅仅适应于病情垂危,不能耐受手术者,或手术过大,肠切除无济于事的患者[5]。

参考文献:

[1]励春健.肠系膜血管缺血诊治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6,23(4):214.

[2]陈淑珍,夏振龙,主编.腹部.急症学.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74.

上一篇:60例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分析 下一篇:川芎嗪配伍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15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