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补释资料

时间:2022-10-05 08:40:03

《烛之武退秦师》补释资料

1、补释《左传》。

《左传》本名为《春秋左氏传》,晋朝杜预把它和孔子的《春秋》合起来,用来解释《春秋》,称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简称《左传》。

2、《史记》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历史故事,《左传》记述较详,《史记》在《晋世家第九》中简述如下: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也罢兵。

司马迁对这个故事的记述有个优点,就是晋秦围郑的原因“及城濮时(指晋楚城濮之战)郑助楚也”,交代比较具体,比《左传》中“且贰于楚也”容易理解。但我们知道,作为史传散文,《左传》对《史记》影响至深,对于这个故事中的重点人物烛之武,司马迁为何仅用一个“使”字衍之?或许是司马迁看重的是帝王将相刺客壮士而轻舌辩之士?于此有待细考。

3、郑国在当时的历史地位。

从地理条件看,郑国属霸主国晋国的近邻,被夹在秦、晋、楚这些大国之间,又无险可据,这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处境是相当危险的。从政治条件看,郑国作为小国,不得不跟别国结盟,在互相倾轧的战乱中,帮谁打谁,怎由得自己!司马迁在《郑世家第十三》中评析:“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可谓中的之言。

4、《史记》的有关记载印证了文中的四个历史事件。

事件(一)秦立晋君

《晋世家第九》: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重耳谢曰:“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更立他子。”还报里克,里克使迎夷吾于梁。吕省、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而,恐危。”乃使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秦穆公乃发兵送夷吾于国……立为晋君,是为惠公。

可见,文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就是上述背景。

事件(二)惠公背约

《晋世家第九》: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

文中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重提“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正是这段历史。

事件(三)重耳过郑

当年,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因内乱怆惶出逃他国,他历尽艰苦,经过曹国、宋国,再路过郑国,郑国国君却不肯收留他。《史记》写道:“过郑,郑文公弗礼。”郑叔瞻谏其君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曰:“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重耳去。”这段记载正好印证了文中“以其无礼于晋”的事实。

事件(四)郑楚结盟

关于郑国跟楚国的关系,《郑世家第十二》有记述:

“四十一年,(郑)助楚击晋。”

“(郑灵公)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

由此看来,这场战争就是郑国的不对了。人家晋国是来援助你郑国的,怎能趁人家落难之时“反助楚”,干落井投石的事。这也就难怪晋国恨其“且贰于楚也”,跟秦国联合来找其报仇了。

5、关于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的称谓。

《礼王制》有“千里以外设方伯”之说,又有“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据考,战国时期的晋国君、秦国君、郑国君,都是周朝天子分封到各地的王亲贵族,他们统治的地方也叫“国”,只不过属于国中之国,因而他既可以称“君”,也可以称“侯”称“伯”,只是爵位大小有别罢了。而《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的“适戌疆于五伯”,其中的“五伯”指春秋五霸。

6、关于“行李”是“出使的人”的解释。

清代“三刘”所著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行理,使人通聘间者。”《左传・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这两处的“行理”即“行李”,“李”与“理”同音通假。

《辞源》注:行李,古代职官,掌出使聘问,接待宾客。说得明白,古代的“行李”是一种官职,屈原就做过这样的官,现在就属于外交人士吧。《国语・周》中就说得更具体了:“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李以节逆之。’”

7、对文中“设版”的理解。

课文注脚为:“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这一解释也算明白了,但版筑技术毕竟离当代人悠远,学生在没有实物参照的情况下,实不易理解。《辞源》注:“筑墙时用两板相夹,以泥置其中,用杵舂实。”查了这条,相对明确了。现在我国北方还有明长城的版筑遗,可以通过历史影片了解。

上一篇:日语可能表现的误用 下一篇:试论“闻起来”与“闻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