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水产工程指导意见

时间:2022-10-05 08:04:14

全县水产工程指导意见

为加快我县水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实施水产跨越工程意见的通知》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水产跨越工程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水产跨越工程的重要意义

水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我县现有总水面40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2.6万亩),丰富的水产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是我县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2009年,全县养殖水面10.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62万吨,实现水产经济总产值4.2亿元。但与省内水产业发达市、县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总量小、单产低,龙头企业少、深加工能力弱,产业化水平低。实施水产跨越工程,加速我县水产业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供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安全”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突出发展特色养殖、都市休闲渔业,重点抓好水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提升水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促进我县水产业持续、协调、全面、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力争全县水产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三年上台阶,十年翻一番,在水产大县建设、产业化经营、市场开拓、苗种产业发展和资源养护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期目标:到2012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其中龙虾养殖面积4.5万亩,黄鳝养殖3万箱;水产品总产量4.6万吨,年递增10%。水产品产量中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占45%以上;水产经济总产值7亿元,年递增18%;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产值占水产经济总量的35%以上;农民人均水产纯收入年增长10%。

远期目标:到202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3万亩,特色养殖9万亩,其中龙虾养殖面积7万亩,黄鳝养殖6万箱;水产品总产量6万吨,水产品产量中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占60%以上,水产经济总产值14亿元以上。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产值占水产经济总量的50%以上;农民人均水产纯收入增收占同期农民增收的10%左右。

三、实施水产跨越工程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水产大县建设,推进“一带四区”产业布局。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渔业扶持资金,认真落实《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大力推进水产大县建设,构建“一带四区”的产业布局。即:围绕资源优势,推进沿巢湖、派河、丰乐河水产养殖产业带建设;围绕丰乐河百里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推广生态修复、无公害养殖技术,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打造沿巢湖、丰乐河、派河商品鱼养殖区;围绕柿树岗乡廖渡网箱黄鳝养殖,三河、丰乐镇甲鱼、鳜鱼、河蟹养殖,山南、花岗、严店等乡镇龙虾、泥鳅养殖,着力打造地域优势明显、技术力量雄厚、产业经济发达的特色水产品养殖区;依托三河渔港建设,围绕三河木兰村,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部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水产品加工产业群区;充分利用小庙、高刘、铭传、紫蓬等乡镇的区位、资源优势,通过对渔场鱼塘的改造,建设成公园式基地、园林式庭院、生态式乡村,打造集饲养、垂钓、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都市休闲渔业区。通过“一带四区”建设,推进水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全面提高水产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县廖渡黄鳝养殖合作社、县渔业协会为示范,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水产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组织、服务、协调功能,鼓励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有机”、“绿色”和著名商标认证工作,形成“一乡一品”、“一品一社”的发展格局。突出以水产品加工、大水面综合开发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建设,突破淡水低质鱼加工瓶颈,大力发展黄鳝、龙虾、鳜鱼、泥鳅、河蟹等特色水产品的精深加工,重点扶持县丰力、鸿运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水库、河道四大家鱼等优质大宗水产品保鲜加工和水产保健品、休闲食品、生化制品的研发。围绕区域布局,积极推进水产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大幅度提高现有水产品加工能力。力争到2012年,培育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水产合作经济组织覆盖水产养殖户85%以上;到2020年,引进培育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3—5家,年加工水产品能力5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

(三)加强品牌渔业建设,开辟水产品外销新局面。认真落实国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扶持各类水产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形成一批渔业龙头企业集群,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加快品牌渔业建设。在开拓水产品市场上,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名”的原则,积极培育水产品特色优势品牌。努力找准市场定位,立足扩大省内市场,瞄准“长三角”市场,积极参加省及市名特优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吸引销区批发商、流通加工企业来我县建立生产基地、加工出口基地和流通配送中心。下大力气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扶持加工企业做大规模,创建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大企业、大品牌促进水产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结合区域优势,培育重点企业,促进特色优势水产品加工出口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支持,兴建巢湖三河渔港,打造集渔业安全、水产品交易、渔业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渔港。突出水产品冷链、保鲜运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周谷堆等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逐步在三河、柿树岗等乡镇形成以产销地市场为补充的开放、高效、有序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到2020年,力争全县水产品年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5%以上。

(四)大力发展苗种生产,全面提升健康养殖水平。重点发展龙虾、鳜鱼等优势品种的苗种繁育,集中扶持建设一批苗种繁育基地,全面提升水产苗种综合生产能力。到2012年,全县水产苗种年生产、供应能力达到15亿尾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到2020年,建成1个省级以上年产鱼苗4亿尾的良种场或骨干苗种企业,全面形成水产良种研发、生产、示范、推广和保护服务体系,使全县水产苗种年生产、供应能力达20亿尾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黄鳝、龙虾、鳜鱼、泥鳅、河蟹等优势产业辐射周边市、县。大力推广水库生态网箱养殖、池塘网箱养殖和稻虾连作等健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土地、水面的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到2012年改造、建设高标准池塘4万亩,建成3个省级以上规模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到2020年,全县完成高标准池塘环境修复改造7万亩,建设8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区)。进一步加强水产苗种管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苗行为,加强苗种质量监管,依法保护农民利益,提高水产种业竞争力。

(五)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水产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省政府《关于印发省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方案的通知》(皖政〔2006〕46号)要求,对全县部分中小型水库实施禁渔期、禁渔区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认真做好水产良种场开展良种亲本更新,水库、河道、渔场渔塘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增殖放流活动。到2020年,全县建成省级以上水生生物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年增殖放流水面1.5万亩,放流重要水产资源品种苗种2亿尾。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各乡镇、园区和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水产跨越工程的组织领导,把推进现代水产业跨越式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考核机制,推动全县水产业快速、高效、健康发展。

(二)增加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和资金支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水产良种企业扶持力度,加强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提高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产品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全方位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产生产经营活动,在优势区域形成全民兴渔创业的新局面。建立激励机制,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促进水产业发展。对达到一定规模、发展名特优品种、带动辐射能力强大、有突出贡献的水产养殖企业(合作社或个人)、水产品加工企业等,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奖补;对实施水产跨越工程成效突出的乡镇予以奖励。

(三)实施科技兴渔。牢固树立“科技兴渔”的观念,加大科技推广投入,促进水产良种场体系建设和水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研究、试验、示范科学养殖模式。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实和加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大力培训农民水产技术员,普及水产科技知识。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引进和水产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推广生态水产业健康养殖,提高群众科学养鱼水平,提高水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把水产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四)推进机制创新。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开发宜渔资源,提高水域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建立国有水面市场化运作机制,开展养殖水域资源评估、公开招投标以及大水面承包适宜年限等研究;支持承包经营者将其水面使用权在依法自愿的前提下合理有序流转,促进水面规模化经营。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技术创新机制建设。

(五)强化安全生产。建立健全渔政管理、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全面落实水产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水产业生产安全检查和渔业船舶安全监管,抓好渔船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严把渔船及从业人员准入关,确保水产业安全生产。建立、完善水产业生产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体系,切实提高水产业防灾减灾能力。

(六)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水产生态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执法与服务体系。全面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捕捞许可证等制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养殖捕捞行为,强化水生生物疫病检验监测和投入品监管,逐步建立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水产养殖者增强守法和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高全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上一篇:全县农技推广改革指导意见 下一篇:旅游合作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