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率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5 07:23:17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率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率由15.17% 下降至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标识;质量改进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in Reducing the Error Rate of Patients' Nursing Marks in Cardiology Department

YE Jing,FANG Jin,YU Li-fen

(No.1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in reducing the error rate of patient' nursing marks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Methods We set up the QCC Grou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eps of QCC, we did quality improvements focu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atient' nursing marks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by using quality management tools. Then compare th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 measures. Results After the QCC activity, the error rate of patient' nursing marks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decreased from 15.17% to 5.23%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marks; Quality improvement

护理标识是指为保障临床医疗护理人员及患者安全,确保护理工作有序进行、护理质量有效提升,应用规范的图案和文字对护理工作中需警示的环节进行具有行业特征标识的总称[1]。心内科由于老年患者居多、高风险药物广泛使用、心血管疾病夜间发病率高等原因,跌倒发生率较高[2];同时心内科病房开展介入手术、患者周转率快。因此,在护理服务过程中,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护理标识,对保障患者安全、预防不良事件起重要作用。2014年5月,我病房针对护理部三级质控中多次发现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的现状,采用品管圈方法实施质量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成立品管圈 2014 年5月,心内科10 名护理人员自发成立品管圈小组,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师5名;学历为硕士1名,本科7名,专科2名;平均年龄33.5岁。通过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出护士长担任圈长,1 名主管护师担任副圈长,1名护师担任秘书。通过微信平台以及晨交班宣传等方式,发动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品管圈活动。选定"蚂蚁圈"为圈名,美国学者吉姆・罗恩指出蚂蚁令人惊讶的四部哲学,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期待满怀、竭尽全力;圈徽中的卡通蚂蚁面带自信的笑容,双手大拇指竖起。"蚂蚁圈"寓意我们病房护理人员像蚂蚁一样勤劳、团结,发挥小蚂蚁的大智慧,提高病房的护理质量。

1.2选定主题 通过收集全体护理人员的意见与建议,运用头脑风暴方法,最终提炼出8个主题,10 名圈员根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项目对各主题进行评价,每项按5、3、1分进行评分,各主题最终得分以4个项目总分表示[3]。分数最高(18.5分)者"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率"为本次品管圈活动主题,该主题在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的评分分别为4.8、5.0、5.0、3.7 分。

1.3拟定计划 根据主题,运用六何(5W1H)分析法制定活动计划,包括拟定计划、把握现状、设定目标、解析问题、拟定对策、实施与评价对策、确认效果、标准化、活动日期、活动地点、圈员分工、采用方法等,并绘制成甘特图。活动周期定为2014 年5月~11月,主要运用头脑风暴法、甘特图、柏拉图、条形图、鱼骨图、雷达图等品管工具。

1.4把握现状 于2014年6月~7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调查表》,圈员按照轮值表安排,每天检查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情况,普查与抽查相结合,调查标识包括床头卡、腕带、护理级别(床头栏、一览表)、饮食(床头栏、一览表)、过敏标识(床头栏、一览表、病历)、危险因素警示(床头栏)以及各种管路标识。将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得出调查住院患者600人次,发生错误91次,错误发生率为15.17%。对出现91次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新收患者未及时更新标识44次,改医嘱后未及时更新标识29次,转入患者未及时更新标识8次,病房倒床时未及时更新标识6次,术后患者标识未交接4次。通过改善前柏拉图确定本次品管圈改善重点为"新收患者未及时更新标识"以及"改医嘱后未及时更新标识",见图1。

图1 改善前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原因柏拉图

1.5设定目标 明确重点内容后,设定目标。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3]。圈能力=3.7/5=0.74,目标值=15.17%-(15.17%×80.22%×74.00%)≈6.16%,即希望通过品管圈活动使我病房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率降低至6.16%。

1.6解析问题 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对负责住院患者护理标识相关人员包括主、副班护士、责任护士、夜班、周末、节假日值班护士以及其他4个方面进行护理标识错误特性要因分析,绘制鱼骨图,见图2,寻找护理标识错误出现的根源。请全体圈员对每一个小要因按照重要程度进行评价,每项按5、3、1 分评分,按照80/20原则选定排序靠前20%的原因为要因[3]。最终确定改进重点为护理安全管理知识缺乏、未形成相关流程规范及交班没有复查3个方面。

图2 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原因分析鱼骨图

1.7拟定对策 针对以上造成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的原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讨论、评分,制定以下措施:①加强对各层级护士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充分理解护理标识的重要性以及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而改善其行为;②制定住院患者护理标识相关工作规范,帮助各班护士梳理相关工作流程;③建立护理标识检查小组,实施自查与互查;④在交班表格中加入新患者护理标识一栏,每天及时交接。

1.8实施对策

1.8.1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知识培训 个体的任何行为都是建立在知识和信念的基础上,行始于知和信,而最终使个体采取行为的驱动力是信念[4]。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认识到护理标识对保障患者安全、预防不良事件起重要作用,同时使其认识到患者护理标识是护理部三级质控的重点,树立做好患者护理标识相关工作的信念,进而改善其行为。通过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咨询护理部质控专家,针对患者护理标识错误情况,制作了培训课件。对病房各层级护士进行专题知识讲座,讲座内容包括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护理安全管理策略、与护理标识相关的护理风险相关规定。圈长利用晨交班时间考核培训内容,并反复强调患者护理标识的重要性。

1.8.2规范护理标识相关工作 目前临床工作中患者护理标识相关工作尚未有明确规范,各班护士对患者护理标识相关工作各自的职责模糊,存在空挡和交叉。因此,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统一的患者护理标识相关工作规范,达到为各班护士的护理标识工作提供依据和思路的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制定了相关工作规范,内容包括:①副班护士接收新入院患者和转入患者后,完善各项入院评估资料、床头卡、腕带以及一览表的过敏标识,并通知医生接收患者;②医生开具电子医嘱后,主班护士更新一览表的护理级别和饮食,并将更新的护理级别、饮食、是否过敏转抄记录本;③责任护士根据记录本更新患者床头栏(护理级别、饮食、是否过敏)和病历(过敏种类),根据评估资料更新危险因素警示(跌倒、压疮);④若患者需要使用管路,责任护士做好各种管路标识;⑤对于倒床患者,由主班护士负责更新一览表护理标识,由责任护士负责更新床头卡、腕带、床头栏等护理标识;⑥术后患者由责任护士做好床头卡、各种管路标识的交接;⑦夜班、周末及节假日值班护士按照以上规定进行护理标识相关工作,并在床头交接班时做好每个护理标识更新患者的交接工作;⑧责任护士每周检查所负责患者的护理标识3次(周一、周三、周五)。组织病房护士学习患者护理标识相关工作规范,由圈长检查规范落实情况。

1.8.3建立护理标识检查小组 根据责任护士分组A组、B组建立2个护理标识检查小组。组长通过自荐,由年资较高的护士担任,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由组长根据本组护士的排班情况和工作能力,制定护理标识检查人员轮值表,落实到每天。轮值检查人员随机进行自查(A组查A组)与互查(A组查B组),采用普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填写《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调查表》,并将检查结果公示1次/w,起到监督警示的作用。

1.8.4重新设计交班表格 在护理交班表格中加入患者护理标识的交接,包括新入院患者、转入患者、更该医嘱后的护理级别、饮食、是否过敏,由夜班、周末及节假日值班护士填写,在床头交接班时使用,重新设计的交班表格方便了责任护士患者护理标识相关工作的开展。

1.9检查与检讨 采用《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调查表》,将护理标识检查小组的检查结果用数据和直方图表示,全体圈员在圈会上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若改善效果不佳,可再次制定对策或修正对策,持续改进。

2结果

2.1有形成果 本次品管圈活动的有形成果主要为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率的降低。改善措施实施前5 w(2014 年6月~7月),调查住院患者600人次,发生护理标识错误91次,错误发生率为15.17%,改善措施实施后5 w(2014年8月~9月),调查住院患者650人次,发生护理标识错误34次,错误发生率为5.23%,低于目标值6.16%,见图3、图4。经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改善措施实施前后护理标识错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224,P

图3 改善后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原因柏拉图

图4 品管圈实施前后无形成果对比雷达图

2.2无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的无形成果是指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发挥聪明才智、提升创造力,多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提高工作效能等[5]。采用自制评分表对每位圈员进行品管手法、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和谐度、团队凝聚力8项内容的调查,每项分值1~5分,分别计算8项内容的平均分,并与改进前比较,绘制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质量控制品管圈活动的无形成果雷达图,见图4,结果显示,无形成果显著。

3标准化

经过此次品管圈活动,将实践证明的有效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率的措施进行整理汇总,最终制定了住院患者护理标识相关工作规范、护理标识检查小组日常工作内容以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使用重新设计的交班表。

4讨论

近年来,由于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和患者自主意识的增强,患者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众多国家医务界的高度关注。卫生部于2013年颁布《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其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与住院患者护理标识的规范管理息息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诊疗活动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腕带和床头卡是重要依据。根据入院评估,对于跌倒、压疮高危患者,在床头栏给予危险因素标识,对于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均有警示作用,护士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预防措施,进行健康教育,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由于心内科科室特点以及患者特点,规范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降低错误率尤为重要。

品管圈活动作为实施护理质量改进的一种方法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效果是令人满意的[6]。本次品管圈活动通过加强对各层级护士护理安全管理和"零容忍"相关知识的培训、制定住院患者护理标识相关工作规范、建立护理标识检查小组以及在交班表格中加入更新患者护理标识一栏等改进措施,切实降低了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的错误率。同时,通过参加品管圈活动科室护理人员受益匪浅。学习到品管手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思路拓宽、能力有所提高;参加科室管理,工作方面信心提高,充满责任感、荣誉感以及满足感;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统计数据,激发科研兴趣,为护理科研和论文撰写奠定基础;科室氛围更加融洽,同事间更乐于合作、更甘于做出贡献。

本次品管圈活动中,在实施改善措施后发生患者护理标识错误34次,分析原因:①可能由于心内科病房周转率较快,医生未能及时开出电子医嘱,故主班护士不能及时将新患者饮食、护理级别转抄记事本,导致责任护士在检查小组检查时未能及时更新床头栏;②可能与轮转护士对护理安全管理和"零容忍"相关知识缺乏、对住院患者护理标识相关工作规范不熟悉有关。通过检讨我们探索改进的方向,例如有些规范的施行需要医生共同配合、需要医护有效沟通,同时需要加强对轮转护士的培训等,指引下一轮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松,张萍,郑聪.护理标识院级质量管理架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4B):1001-1002.

[2]付倩,程惠玲.降低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品管圈实践[J].护理学报,2014,21(1):18-21.

[3]张幸国,王临润,刘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51-56.

[4]王君俏.2型糖尿病患者锻炼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2,17(8):569-570.

[5]徐建鸣,丁万红,方亭妮,等.应用品管圈实施患者跌倒管理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3-26.

[6]黄璐,熊永芳,朱立珍,等.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NICU 护理卡书写质量[J].护理学杂志,2011,26(7):55-56.

上一篇:精神医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氧气吸入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