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之我见

时间:2022-10-05 06:02:09

新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之我见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改,充分说明思想品德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是与时俱进的。

新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2003年印发的课程标准有七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如: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及“课程开发与利用建议”的规定等都有重大的变化。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一、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

新版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同时,增加了关于课程特征的阐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二、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

课程内容修改为:“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适当降低了难度,并且对各年段(中、高)内容做出区分度的说明。

三、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

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等内容。

四、对实施建议做了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

教学建议部分对指导教师教学的指向和课程的具体实施要求更明确、清晰、翔实。提供的教学方法也更丰富、更明确,可选择性更强。

在评价建议部分,对原标准的评价目的与功能进行了结合与完善,评价目的和内容更加明确,评价方式和方法更加具体,易于操作。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次修改是非常必要的。

1.学科改革发展的需要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科建设应与社会、时代共同发展。特别是品德课程,具有综合性、历史性、阶级性、政治性的特点,其课程体系中渗透有历史的、阶级的、政治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变得落后、陈旧,与时不符,有些东西也无法自圆自说。如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对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产生影响。学科改革与社会发展步调不一致,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将造成较大困难。因此,学科建设应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修改课程标准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部分,因为只有更科学的课程标准,才能编排出更合理的课程体系;只有更科学的课程标准,才能使之更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新的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要求,科学地确定了品德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结构体系等是学科自身改革发展之必需。

2.学生成长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课程标准的修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这些都是小学生良好品质形成之必需,学生健康发展之必需。同时,新修改的课程标准“三个一切”的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把学生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品德教师既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又必须照顾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要研究每一位学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及时表现,而不能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新版的课程标准让“以生为本、学生成长”从指导方针上得到了保障。

3.教师教学的需要

没有科学、完善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品德教师就会失去教学的“双眼”,就会迷失方向,课堂教学就会走向盲区和歧途。因此,《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就是教师教学的旗帜,就是品德教师教学的指路明灯。本次对课程标准进行针对性、实效性地修改,就是打正旗帜,让旗帜更红;就是擦亮明灯,让明灯更亮。建立起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南,让品德老师有了更具指导作用的教学之纲、育人之据、专业学习之本。

作为一线小学品德教师,要加强对新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学习,认真区别新旧版本的异同,准确把握新标准的核心理念,深刻领悟新标准的精神实质,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确实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发挥新课标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 湖北省秭归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

上一篇:遵循生态课程理念 打造自主学习平台 下一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网络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