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相映竞冰墙

时间:2022-10-05 03:34:24

2011年3月,在山东省博物馆开展的评选“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活动中,清代著名画家郑燮的代表作《双松图》高票当选,成为山东省博物馆书画类藏品的代表。

《双松图》于1954年入藏山东省博物馆,此画为纸本,墨笔,画心纵201厘米,横101厘米。该作品书法绘画俱佳,保存品相完好。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艺术家启功、谢稚柳、徐邦达等老专家在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中,定《双松图》为珍贵文物一级,可见,此画是郑燮难得一见的珍贵作品。

郑燮的诗、书、画俱佳,世称“三绝”。郑燮之诗词不屑作熟语,常常出语不羁。郑燮擅长画兰、竹、石,尤精墨竹。他师法徐渭、石涛、山人,主张继承传统,“学七撇三”。其中,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的书法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书法行笔间亦以画法行之。在艺术创作上,郑燮强调意在笔先,主张表现“真性情”,他的画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写照。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偶有画松,此《双松图》就是他画松的妙品。

《双松图》是郑燮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的作品,也是他鼎盛时期的绘画代表作品之一。《双松图》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是现存惟一郑燮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的作品,而不同于寻常应酬之作,作品本身反映的是一种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对好友的真挚感情。

《双松图》是送给郑燮好友肃翁的作品,图中远一近两棵松树意寓肃翁品格高洁,树下的几杆修竹以及怪石兰草,更是板桥擅长之笔。双松居中擎天而立,旁立三枝细竹。竹子画得艰瘦挺拔,直冲云天,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逗真地表现出竹的质感。在构图上,郑燮将松、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更衬托了松的另番风情。

为了抒怀,郑燮在画中撰写了长篇的题记:“乾隆二年丁巳,始得接交于肃翁同学老长兄,见其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也。后十余年再会,如故。又三年复会,亦如故。岂非松柏之质本于性生,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落耶!因画双松图奉赠。弟至不材,亦窃附松之列,以为二老人者相好相倚,借之一证也。又画小竹衬贴其问,作竹苞松茂之意,以见公子孙承承绳绳,皆贤人哲士,盖朴茂忠实之报有必然者。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桥弟郑燮画并题”。

乾隆二年(1737年),郑燮此时45岁。由于生活困苦,郑燮在30岁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10年期间,郑燮游历天下,结识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郑燮44岁时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5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88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此后郑燮暂留北京一年有余,应是在此时结识了好友肃翁。

这篇题记,讲述了他们同学之间的情意。板桥以弟自称,对肃翁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如松柏之在岩阿”,正是以双松之坚韧挺拔形容肃翁的高尚品格,可见,图中挺拔之双松就是肃翁夫妇的真实写照,实为板桥之楷模。郑燮另作小竹衬贴于一旁,以比拟肃翁之后辈之人才辈出,“皆贤人哲士,盖朴茂忠实之报有必然者。”或言郑燮以小竹自拟,“竹苞松茂”,环侍双松之边,时时学习双松之“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落”之精神。

《双松图》所钤印章,也生动有趣。《桐阴论画》称他“善刻印,笔力朴古”。其印章精致又别具一格。表现他经历的有,“康熙穷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表现他志向的有:“心血为炉熔铸今古”、“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艺术上他情愿做“青藤门下牛马走”:书体是“六分半书”。这些印章非常切人切事。把他的身世、爱好、性格、志向活灵活现地描刻出来。

《双松图》题记后钤白文“郑燮之印”、朱文“二十三年前旧板桥”。右下角押角章白文“七品官耳”、朱文“丙辰进士”。另方收藏印钤于画面左下角,为白文“苍雪斋印”,呈压阵之势,小而有型,亦是印之精品。

“苍雪斋”乃是日伪山东省长唐仰杜的室号。唐仰杜,字露岩,号露园主人,室名“苍雪斋”,生于四川,毕业于山东公立政法专门学校,京师译学馆,中举后授七品京官。在抗日战争济南沦陷,唐仰杜失节做了汉奸,于1939-1945年任伪山东省长。唐仰杜承家学,善书法,精鉴赏,富收藏,虽做人失节,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是山东收藏界一位大家。唐仰杜收藏的字画,解放后多归于山东省博物馆,《双松图》就是其中的一幅藏品。此画的装裱亦出自唐仰杜,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并且唐仰杜亲自为其撰写了签条。

由《双松图》,我们可以看出郑燮画技与画意的高超,已臻化境。郑燮擅画兰、竹、石、松、菊,尤精墨竹。他曾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画兰竹50余年,自成家法,用笔独到,多而不乱,少而不疏,遒劲潇洒,风格劲峭。竹是他理想的幻影,最能表现其思想。竹石是他生最爱画的题材。他认为“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其中以竹为第一。在创作方法上,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画竹还必须是“冗繁削尽留清瘦”,简和瘦是其特点,被称为“郑竹”。他笔下的墨竹,往往挺劲、坚韧,具有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仿佛就是他人品的写照。

上一篇:中国食祖伊尹 下一篇:河口涌动风电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