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风口就飞得起来吗

时间:2022-10-05 03:13:57

这年头最流行的问候不是“你造吗”?而是你众筹了吗?近日,中关村创新创业季上将2015年定为众筹元年。一件送上太空的披萨、一碗沙拉、一个可遥控的纸飞机、一本笔记本……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众筹不了的。然而现实情况是,有的项目一炮而红,有的项目却草草收场,怎样才能让创业者们在众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实战电商协会会长、被媒体和企业誉为“中国实战电商教父”、清华北大特邀讲师、盘锦辽东湾电子商务创业培训学校客座教授所志国。

《现代企业文化》: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杂志的采访。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互联网圈最近非常火爆的“众筹”模式。

所志国:继O2O和移动互联网之后,“众筹”又成为最主流的经营模式。之所以称之为经营模式,是因为在我国“众筹”,已不仅仅是一种全民主动参与的集资方式。而是随着炒作的升温、应用的广泛、“专家”的推动、案例的升级,使之成为了最神奇最有效和最流行的营销模式。

不仅和衣、食、住、行有关的各类产品可以众筹,就连书籍的出版发行也可以众筹。一时之间,不谈众筹就是外行、不做众筹就是落伍、不参与众筹就是跟不上时代。当然,从市场整体形态来讲,“众筹”在全世界和中国都有着推动经济创新发展、帮助优秀项目快速成长、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等积极作用。

但是,多年来我一直强调,没有绝对无懈可击的神奇营销模式。凡事都有利必有弊,众筹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现代企业文化》:您能举出一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来谈谈吗?

所志国:我刚接触众筹这个词,是在2013年的8月份有一名记者采访我,关于中国第一家众筹咖啡厅“Her Coffee”的看法和建议。当时确实不明白什么叫众筹,于是记者和我解释说:就是每人投资2万元,共同筹集132万元,大家都是股东,没有谁管理谁。贡献集体的资源和人脉,来让咖啡厅快速实现盈利。希望我从互联网和策划的角度,对这一模式进行评价。

也许记者的初衷也是想听到我对中国首个众筹咖啡馆的案例进行表扬,然后再上升到行业高度,对这一模式进行认可和推动。但是,我刚听完之后,直觉中就体现出三个字“不靠谱”。所以回答也是:这个模式肯定不靠谱,我不认为它能持久经营下去。并不是我毒舌惯了,而是因为这种集体出资、集体经营的模式,违反了基本的经营原则。

换句话说,很像当年的“大锅饭”,但是“大锅饭”的结果就是,都生怕比别人吃得少怕比别人干得多。直白一点的解释就是,所有人完全没有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Her Coffee”创立之初,基本上所有股东的梦想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创立的初衷就是搭建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也切实的反映出很多众筹参与者的综合心态:

第一,需要出的钱不多,就能有一个实现梦想和投资的机会,万一真的火了呢?也就赚大了。真赔了,赔的又不多。

第二,通过这个项目增加了很多人脉,平时想认识这些新朋友也没机会。

第三,自己也有一个喝咖啡的地方,和亲朋好友一说,去我的咖啡厅坐坐,多有面子。

第四,这么多股东,一个人拉几十个亲朋好友过来,这一个月的生意都做不完,稳赚不赔。

第五,又不牵扯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这种项目可以多投几个,就当做小天使投资人了,总有能成功的项目,到时候也许就是几十倍回报。

参与众筹的人,心中充满了浪漫主义和梦想主义。可以说,既积极向上又健康有序。但是,偏偏就没有任何经营和市场的心态在里面。这也是记者刚刚问我,我就觉得不靠谱的根本原因。

首先,几十个股东,个个参与经营管理。那么,谁听谁的?其次,到现场喝咖啡,都花不花钱?再次,带亲朋好友来喝,花不花钱?请人家来你的咖啡厅坐坐,然后第一次就让人家买单,是不是真的好意思。即使第一次免费,以后就收费。那么,这么多股东,得带来多少免费的客户?真的有多少人又能转化为收费的长期客户?最后,股东太多,钱不是自己的。有一些小细节,是否也就不用自己操心了,反正有别人管了。有些服务不到的地方,成本浪费的地方,要不然就不管,要管也许是一大堆人一起管,员工究竟听谁指挥?

这些看起来都是琐碎的不能再琐碎的细节,但偏偏决定着所有餐饮或者是电子商务经营生死的最关键问题。一个项目,从经营之初就不想着赚钱,不狠抓品牌、管理、服务、成本、流程这些细节。而是为了实现梦想?那么请问股东们的梦想是什么?开一个学雷锋做好事的咖啡厅吗?显然不是。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我也始终坚持这种模式不靠谱。当然,媒体一直在高调的宣传这个案例,也一直作为成功众筹的典范。同时,66个美女也确实是吸引眼球的一道风景线。但是,宣传效果如何媒体知道,实际经营情况如何股东和市场都知道。于是,“Her Coffee”倒闭了。

《现代企业文化》:您只谈了一个案例,这并不能说明这种形式的众筹是违反经营原则的吧?

所志国:2014年,继汕头一家“很多人的咖啡馆”闹出了“倒闭”危机后,上海兴国路上的“玫瑰与独角兽咖啡馆”也于近日倒闭。咖啡馆曾经招募了数十名股东。关闭当日,他们还蒙在鼓里。究其原因,有股东说:“管理有问题,投资的几十号人,一人说一句,怎么解决得好嘛。”

所以说,众筹本身并无对与错。但是,错位的将众筹作为万能手段,而忽略了商业的本质,则会适得其反。

《现代企业文化》:您认为创业者在参与众筹这种商业模式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所志国: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中国香港译作“群众集资”,中国台湾译作“群众募资”。如何翻译虽然并不重要,但是其实质是以群众募资的形式,将资金用来支持:灾害重建、民间集资、竞选活动、创业募资、艺术创作、自由软件、设计发明、科学研究以及公共专案等活动。但是经过一些“用心人士”的演变,众筹披上移动互联网的外衣后,变成了可以直接圈钱的最有效武器。

这两年,听的最多的三句话:一句是“今天的我你爱理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另一句肯定就是“站在风口上猪都飞得起来”。话的出处自然不必再解释,但是令人诧异的是,在我的身边,积极传唱这两句话的朋友,几乎没有任何的资深电子商务从业者。不是完全的互联网小白,就是一些刚刚步入互联网的创业者。

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很多移动互联网的众筹项目的口号就变成了“想不想在三年之内超越马云,让我们一起站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上飞起来。”或者是“10年前你错过了电子商务创业机遇,马云抓住了所以成为了中国首富,今天你还想错过移动互联网创业时机吗?”

要承认的是,这些话本身确实没问题。移动互联网确实创造了商机,国家也在大力推动“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但是,很多所谓的移动互联网众筹项目本身,并不具备真正的盈利价值和发展潜力。甚至,平台已经把参与众筹的股东视为了盈利对象。

曾经有朋友和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专讲移动互联网的讲师,一边讲课一边号召学员参与他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城。入门费是10万,上不封顶。他全国巡讲,收获颇丰。不得不说,很多不懂互联网的人,都对这样的轻成本创业机遇非常重视。认为自己终于搭上了东风,可以用10万块钱成为像马云一样的人,这样的机会自己能赶上,实在是太幸福了。

结果这位“讲师”在一个城市正讲课的时候,外面来了一位中年妇女大吵大闹,要求退钱。原来,这位大姐已经交了几十万,但是听身边的朋友分析后,也感觉项目不是太靠谙,要求退钱退股。但是这位“讲师”立刻变了脸色,不再是台上慷慨陈辞、和蔼可亲的样子,而是寒着脸根本不理她。可几十万毕竟不是小事,她就一路追随到这位“讲师”到各个城市,要求他退钱。原本只是一个小插曲,可是由于现场混乱。酒店工作人员怕情况升级,立刻报了警。

警方到现场后,也原以为是一个小的民事纠纷,结果根据这位妇女提供的情况调查后,竟然发现这个所谓的移动互联网项目众筹已经圈了上亿元的款项。于是这位“讲师”也被涉及非法传销和非法集资进行了调查。

没有法院的判决,我们不能武断说这个项目是不是真的传销,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此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城由一名全职讲师发起,而且每天不做运营,天天通过巡讲,宣传理念和梦想来看,能经营成功的几率也不会超过1%,所有股东的钱会花到哪里去也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企业文化》:目前国家对于“众筹”采取了哪些政策干预?说明了什么?

所志国: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围绕创新创业频繁出台新政策。3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在《意见》所提及的内容中,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成为备受市场关注的重要内容。

这一文件的下发,大大鼓舞了众筹行业的发展。也体现了众筹模式确实对解决中小企业短期资金、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整合优质项目社会资源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加速了股权众筹行业的监管框架的完善,意味着将不断规范和强化众筹行业的管理。必将推动着众筹行业向更健康、积极、正规和专业化的方向推进,使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增加项目投资成功率、保障众筹股东权益等各个方面和环节不断完善。

同时,国家也对众筹的一些市场问题提出了管理制度:

首先,众筹的基本要素定论为,参与发行人数不得超过200人。通过有限合伙或者代持的方式突破人数上限的行为均算违规。

其次,众筹平台不得插手项目资金,而股权众筹平台的资金必须找银行托管,且所托管银行必须有托管资质。

还有,众筹不能进行混业经营,实物奖励式众筹要与股权众筹分开。

最后,众筹单个项目单笔投资金额暂定不超过2.5万元,合格投资者投资金额不超过50万元。融资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这些规定都直接限制了用众筹去非法传销或者圈钱的可能,将众筹回归其模式的本质,帮助有梦想者去实现目标。一方面希望大众能熟悉相关的法律规定,以便用法律武器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也希望众筹发起者不要触碰红线,在用众筹解决初始资金后,还是用常规的经营手段去获得利润,或者找专业的投资机构,而不是把所有资金需求都放在众筹上。

最后想强调的是,本人作为互联网的多年从业者。对于互联网+众筹并没有任何的偏见,更不是故意去夸大众筹的负面效果。必须承认,众筹为很多项目带来了助力,为大家提供了轻成本创业的机会,互联网+众筹也确实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我所说的行业阴影问题,是希望大家能够以此为参考,在审核互联网众筹项目时,进行更加理智和全面的考核后再投入。

上一篇:抓典型,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下一篇:“文化血脉”形成幸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