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05 02:54:49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常见的重要病害,它的病原菌是由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真菌侵害引起,它寄生黄瓜后引起黄瓜霜霉病。症状特点:发病时在叶片背面产生水渍状的斑点,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的黄褐病斑,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灰色至紫黑色霉。湿度大时,病叶腐烂,一般从下往上发展,病重时全株枯死。黄瓜霜霉病是危害棚室黄瓜最重,损失最大的病害。下面就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技术阐述如下: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尽量选择抗霜霉病的品种,较为抗病的品种为津研系列黄瓜。

2、增加施用有机肥料

大棚黄瓜多为反季节栽培,生长势好,增产潜力大,通过大量施用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壤结构,改善根系生长环境,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植株长势,提高黄瓜抵抗能力和抗逆能力。并可提供大量的,长效的完全营养元素,以充分发挥大棚黄瓜的生产潜力。通过栽培实验证明,长势好的植株比长势差的植株对霜霉病具有更好的抵抗力。

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黄瓜抗性

在黄瓜生长的中后期及时整枝吊蔓,防止叶面重叠,以利于棚室间空气流通,降低空气温度。及时剪除老叶和病叶,防止病菌的滋生和再侵染。并可以降低无用叶片对黄瓜植株营养的消耗,加强植株的长势和功能叶片的抵抗力。注意通风排湿,尤其是阴雨天,只要温度适宜,就应及时打开棚膜;选用无滴膜,防止膜上凝结的露水溅落到黄瓜叶片上,保证叶面干燥;推广地膜全覆盖技术。

4、采用合适的灌水方法

切忌大水漫灌、阴天灌水。灌水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保护地栽培要坚持通风换气,浇水浇肥应在晴天的上午,并及时开棚降湿。灌水的同时结合通风。有条件的应尽量采用滴灌,膜下软管滴灌或膜下沟灌技术,既可以节约用水,又可以提高地温,降低空气温度,对预防霜霉病具有明显的效果。

二、物理防治

1、调节棚内温度

通过多种途径调节棚内温度,使棚温有利于黄瓜的生长而不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在发病初期,还可以通过暂时的高温,消灭霜霉病菌达到防治效果。

2、变温管理根据大棚外天气状况和温度,通过通风放风调节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上午8-11时,晴天棚内温度保持28-30℃,空气湿度保持60-70%,这样有利于黄瓜的光合作用,温度和湿度都不利于霜霉病的发生。超过30℃应注意放风。下午12时到日落前,通过放风使温度降到20-25℃,空气湿度降到60%左右,这对黄瓜的光合产物的运输十分有利,高温低湿也不利于发病。日落后,根据外界温度的变化,可适量通风。当外界温度最低达到18℃即可昼夜通风,使大棚内温度前半夜保持15-18℃,空气相对湿度70-80%,此时,低温低湿不利于霜霉病的发生。下半夜保持大棚内空气温度11-13℃,此时虽然空气相对湿度较高,但低温又不利于霜霉病的发生。

3、高温闷棚 霜霉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30℃以上时活动缓慢,42℃以上时就停止活动甚至死亡。因而,可以通过在晴天闷棚创造短时的高温抑制和杀灭病菌。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极端的高温易对黄瓜造成灼伤,因此实施时应注意:一、苗期或植株生长较弱的棚子宜采用;二、连续阴雨天气后忽然转晴禁止采用;三、闷棚的前一天或当天上午必须浇水,以保证黄瓜的需水和棚内的湿度;四、闷棚期向应不断检查棚温和植株生长点的状况,严防高温灼伤植株。

三、化学防治

1、应选择符合国家规定的农药:低毒、残效期短,无致畸、致癌作用,达到A级规范的药物。

2、交替药物

长期使用单一农药会使病菌产生抗性而失去杀菌能力。交替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能有效解决抗药性的问题。效果较好的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有大生、代森锌、代森锰锌等。内吸性杀菌剂有普力克、安克、施保灵、丙硫咪唑等。

3、农药混用

通过农药的混用,可以提高防效,降低使用成本和防治抗药性出现。一般是将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如代森锰+安克、代森锰锌+丙硫咪唑、代森锌+普力克。

4、加入增效剂

通过加入增效剂的方法,可以在不增加农药使用量和农药残留的情况下,提高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这类增效剂有HP-1,加倍杀等。

5、适期施药

预防和治疗黄瓜霜霉病,选择适当的防治时期非常重要。施药最好在霜霉病常发期提前施药,即在发病前施药或在发病初期施药,才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在黄瓜的大棚栽培中,只有运用综合防治方法防治黄瓜霜霉病,才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上一篇:农机检修主要方法 下一篇:向日葵的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