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农信社支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时间:2022-10-05 02:54:40

县级农信社支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县级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扩大内需增长空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经营环境不佳等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农信社改革发展步伐。

一、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就农信社发展状况看,在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1. 发展包袱沉重。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农信社实际上承担了政策性支农和商业化支农的双重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面对底子薄、基础弱、风险高、周期长的三农经济,日积月累,农信社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是改革开放前期,各级党政为发展地方经济,要求甚至干预农信社贷款投向,支持各级项目建设和乡镇企业,形成大量乡村两级贷款。二是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农信社在上世纪末支持的一些产业、企业相继关停,国家又缺乏相应的保护政策,造成农信社一些贷款形成不良资产。三是农信社做了大量本应由政策性银行承担的工作,在不盈利甚至亏本的情况下负重经营,步履越来越艰难。

2. 信用环境堪忧。首先,农村信用不容乐观。据调查,一些农户信用观念淡薄,相互攀比,甚至产生了“能贷到款是本事,贷款不还是英雄”的不良思想。一些人带着不良动机,想方设法套取信用社贷款,在当地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其次,部分企业信用缺失。地方企业在改制、转型过程中,以各种名义已经或正在逃废农信社债务的现象,在依法追讨债务时,又常常面临“赢了官司不赢钱”的尴尬局面,社企之间难以形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长期稳定关系,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的恶性循环。其三,政府信用出现危机。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争取农信社信贷资金,用于修建乡村公路、兴办村镇企业、集中发展特色种植等,在没有征询广大村民意见的情况下把贷款分摊到户,造成政府信用受损,也使农信社贷款形成棚架。

3. 信贷结构难以优化。一方面,三农经济具有生产周期长、抗灾能力弱、经营风险高的特点,农信社每年新增贷款的80%以上为农业贷款,这就造成优化信贷结构工作回旋余地小、调整步伐慢。另一方面,不良贷款比例高、清收难度大。

4. 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目前,农村和城镇担保体制建设相对滞后,担保机构缺失,农民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不断增长和因缺乏有效担保而贷款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农村产权登记机构不健全,农民的财产因无法进行产权登记而丧失其应有的抵押价值,金融信贷支农因抵押问题成为制约瓶颈。

5. 业务创新能力较弱。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速度,也需要质量和效益。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创新成本较高,产品换代缓慢。

二、建议及对策

1. 完善机制,从政策和法律层面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比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任务更为艰巨,情况更为复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可考虑把农村信用社作为三农经济的一部分,在落实已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新的优惠、扶持政策,化解农信社历史遗留包袱。同时,各级各部门应取消一切歧视农信社的政策和规定,为农信社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应尽快制定保护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恶意拖欠和逃废农信社债务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

2. 多方联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深入地开展“文明信用工程”和“阳光信贷工程”创建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和城镇居民踊跃参加创建活动。在群众中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荣辱观,培育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气。要扎实做好信用农户、信用村镇及信用工商户、信用企业的等级评定工作,建立完善农村、城镇、企业、金融、政府等各类诚信系统,有效规避小额贷款风险。

3. 加强引导,优化农信社信贷结构。各级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信社的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引导他们将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授权授信,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风险较低、发展前景看好的产业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4. 创造条件,促进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对农信社从事小额贷款这一政策性业务给予优惠政策,以产生正向激励机制,提高农信社营销小额贷款的积极性。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可以考虑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以利息补贴或风险补偿的形式用于农信社支农信贷经营中的损失,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也可以考虑把小额贷款办成财政贴息优惠贷款,对贷款真正从事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其贷款利率由国家财政适当给予一些补贴。

5. 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化解农民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农村,地方党委、政府应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推行以各类农民信用担保协会为担保的贷款方式。按照“农户自愿,信用社引导,大户牵头,村委协调”的原则,组建各类农户、种养大户信用担保协会。在城镇,由地方党政部门牵头,组建由县财政出资,会员企业参加的社团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借助这一平台,有效开展信贷产品创新业务,有效解决辖区内中小企业担保融资难的问题。由政府牵头召开银企座谈会,掌握企业资金需求情况,对符合信贷政策和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6. 加快金融创新,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应按照市场运作和现代金融要求,自上而下建立“以政府主导,人行和银监部门指导,全社会参与,市场化和政策化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体系,实施差别化金融产品开发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作者单位 河南省平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上一篇:淇县:产业集聚区步入快车道 下一篇:新闻评论评出广播新闻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