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现新农合跨省“即时结报”

时间:2022-10-05 02:18:55

信息化为新农合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实现新农合跨省报销方面,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河南省在新农合跨省报销方面取得的成功,将为国家级平台的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

对于在非户口所在地农民工的就医费用结算,卫生部采取了以下办法:一是在农民工输出地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和输入地的有关部门协商,确定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这样在务工地点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以即时报销;二是卫生部正在努力建设新农合的国家级信息化系统平台,现已在多个省进行试点。国家级平台和省级平台进行互联互通,以后农民工到任何一个跨省的医疗机构就医,信息可以通过国家信息平台实现即时结报。

国家级平台的阶段性进展

随着新农合国家级信息平台主体功能基本建成和联通试点工作的推进,国家级平台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目前,全国已经有很多省建成了新农合省级平台,为农民在本省内的新农合实时结算提供了保障。虽然省级平台已大多建成,但由于没有国家级信息平台,我国的新农合还不能实现全面的跨省报销。

2012年2月27日,在卫生部召开的新农合工作2011年进展和2012年重点通报会上,卫生部农村卫生司司长杨青表示,目前正在努力建设新农合国家级平台,新农合国家级信息平台为参合农民跨省报销医疗费用奠定了基础。通过国家级平台和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新农合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可以共享农民工在跨省医疗机构的就医信息,为农民工下一步报销提供方便。在信息化的支撑下,河南、海南等省份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异地跨省报销。

信息化助力跨省报销

2010年,实现省级即时结报;2011年,实现跨区域市级即时结报;2012年,实现跨省即时结报。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平台和省级平台进行互联互通的试点机构,河南省新农合从省内即时结报到实现跨省即时结报,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河南省的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始于2005年,至2008年底,已在全省50多个县市开展了以县为单位的新农合信息化尝试,并实现区域内市、县、乡即时结报。2009年5月,省卫生厅与中国移动贵州公司合作,以提高新农合信息化水平为突破口,建设卫生信息大平台,全面推进河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根据河南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覆盖全省各级新农合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以及城乡五级的高度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建成,使河南省卫生信息化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11年7月1日,河南省全面启动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跨区域“即时结报”。

但跨区域“即时结报”并没有解决在外省务工的农民工看病难的问题。为了解决参合农民异地结算就诊费用问题,河南省从数据存储和数据的共享与互通两个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方面,河南省利用信息化这一重要支撑手段,对新农合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和加工等,并对各类新农合业务进行了高效管理,比如费用测算、基金收缴、支付补偿、决策分析、监督审计等工作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另一方面,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如何管理好新农合业务以及处理好省级平台与国家级平台的连接成了首要问题。新农合国家级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是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直接服务于决策和联系各省级新农合信息网络的枢纽。国家级平台和数据库应具有海量数据存储、实时获取数据、支持数据应用、实现业务监测等多重功能。2012年1月1日,河南省开始为在外务工农民建立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外出务工农民就地参合,就地就诊,就地报销。目前,河南各地已在北京、江苏、陕西、山东、福建等省和广州、深圳等市设立了近百家农民工定点医院。

2012年3月1日,在河南省“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现场,首次通过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演示了河南省参合患者跨省就医费用核查等主要功能。仪式结束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的所/馆长代涛参加了媒体见面会,介绍了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进展。在初步完成主体功能建设的基础上,正在与河南省、海南省新农合信息平台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两家医院建立联系,逐步实现新农合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对参合农民跨省就医费用的核查。

新农合逐步全国“漫游”

与河南省同步,海南省的新农合省级平台同样作为第一批试点,已经与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京丰台长峰医院等3个医院信息系统完成联通。为加快国家级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进度,2012年10月,作为第二批联通省份和医院,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等7个新农合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和北京协和医院等26家跨省就医参合农民较多的部属(管)医院或电子病历试点医院进行了联通。

河南省、海南省以及第二批试点省份在新农合异地即时结报方面取得的成功将为国家级平台的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对于目前存在的2.5亿左右农民工而言,国家级平台若能够建立,新农合将实现全国“漫游”,破解农民工异地看病结算难的问题。

专家声音

卫生部农卫司副司长 聂春雷

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全国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要逐步建成以两级平台(国家级、省级)为主,多级业务网络(国家、省、市、县)并存的模式。提倡按照省级建立信息平台,县级建立业务操作网络,市级通过省级平台建立辖区虚拟信息管理网络的方式建立省以下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初期,业务网络至少要覆盖到乡镇经办机构和同级的定点医疗机构,并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进行适当扩展。

2011年,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加快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开展“一卡通”试点工作。通知要求各地要尽快完成省级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县级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开展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在已经基本实现县乡两级即时结报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新农合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即时结报工作,结合门诊统筹和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进展,推进村卫生室的即时结报工作。逐步达到农民持卡在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就医和结算的目标。

目前,全国已经有很多省建成了新农合省级平台,为农民在本省内的新农合实时结算提供了保障。以江苏省为例,2010年8月,该省新农合省级信息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需要外转就医的患者可以在当地合管办,通过省级信息平台向省级医院提出转诊申请。省级医院根据病人病情和医院收治能力及时作出答复,约定时间,并为参合人员开通接诊绿色通道。在省级医院就医结束后,参合人员在出院时只需交纳个人自付部分的医药费用,不需回到参合地办理补偿手续。

卫生部农卫司副司长聂春雷在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召开的“新农合实施十周年大会”上曾表示,在很多省都建成了省级新农合平台的基础上,要让这些省级与国家级平台进行连接,完成互联互通的工作,为全国的异地跨省实时结算奠定基础。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有大约30%的省级平台与国家级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上一篇:消息8则 第1期 下一篇:独家模式不如预期 当当网与酒仙网“闹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