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5 02:09:37

拓展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只针对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相对比较单调,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学习也缺乏动力和激情,实际效率也不太高。新课标要求教师多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整合,不断地对语文教学进行拓展。各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根据教材知识、学生特点、课程要求等,通过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拓展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科间渗透,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利用课文资源,拓展故事情节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若想丰富教学形式,可先从教材内容抓起,教师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拓展,起到超越教材文本解读的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孔乙己》这课时,教师在讲述完整篇文章后,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续写结尾。在课文最后,作者鲁迅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结束了文章。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如何去“结案”呢?这就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教师便可利用这个点让学生们进行猜想并进行续写。其中,有学生考虑文中所描述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坚定地认为孔乙己肯定去世了,他饥寒过度,暴尸野外;有的学生却觉得另有其他可能,没准孔乙己遇到了一个救世主,他被救世主收留,衣食无忧,努力读书,改掉往日作风,考取了功名,回到了鲁镇真正为当地人民造福;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孔乙己精神顽固,生命力顽强,一直这样游荡和漂流着,并与和他思想一样迂腐的人在一起,终生过着这样的生活依旧作风不改。通过这种课堂活动,教师不仅启发学生对课文思想进行了相关延伸,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大脑,拓宽思维,真正增强语文综合素质。

二、利用经典资源,拓展学生视野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不同类型的课文各有千秋,而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的作品,经过不同作家的思想和文笔加工,风貌也是各具特色。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同类资源,也可引导学生对相同主题或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搜集,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和拓展,体验语文这门学科的包容性、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理解语文、发现身边的语文。

比如,在讲解中国古代诗中常出现的黄昏意象和诗人的日暮情思时,教师可将与此相关的诗句归结到一起,让学生们进行探讨和学习,不断吸取故事的精华,提升诗句鉴赏和分析的能力。比如,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相关的诗句,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白居易的“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等,如此,学生便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不同诗人对于黄昏日暮的描写,理解家园落日的温馨和诗人表露的感情。又如,在教学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时,用席慕蓉的《乡愁》与之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在教学文言文《爱莲说》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的品质,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局限于所学知识,注重学生的识记能力。教师要精心搜索类似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对比阅读和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诗人、不同作家的作品内容和感悟,体悟语文的魅力和广博。

三、利用表演资源,拓展学生参与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形式,不要局限于使用单调的灌输式,要适当开发有意思的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燃起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参与度。

在丰富教学形式时,语文教师关于拓展教学的预设要结合初中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对课堂上拓展的教学内容产生共鸣,真正达到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教案,将课文改编成一个小话剧,利用课上的时间组织同学根据剧本进行排练,然后分组进行当堂表演,选出最佳表演组。学生们通过演习剧本,结合课本内容,再辅以动作和场景创造,分配好各自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文章内容和思想的理解和领悟。通过一系列的表演和思考,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参与度,帮助教师顺利进行了拓展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拓展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和应用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课堂形式,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使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上一篇:诗歌教学中“尚德”思想的渗透 下一篇:对《春酒》主题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