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情VS大教育

时间:2022-10-05 01:58:51

小事情VS大教育

“生活即教育”,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一句习以为常的话语就能够产生巨大的教育影响力。不信吗?那就请你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一:你会夸奖孩子吗

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孩子打扮得像可爱的洋娃娃,甜甜地问候你:“阿姨好!”“叔叔好!”你会怎样反应呢?

――“遇到这种情况,我肯定会夸奖孩子几句。比如说夸孩子长得漂亮啦、穿得好看啦、等等吧,这都是放在嘴边的话,很容易的。”冬冬妈的回答几乎不假思索。

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做。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做法:夸孩子漂亮的同时也不露声色地奉承了孩子的家长,大人孩子都喜上眉梢、甜在心头。原本极其复杂的社交礼仪以孩子为媒介就自自然然、大大方方、高高兴兴地完成了。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夸奖真的好吗?

其实,像冬冬妈这样夸孩子漂亮,并不足称道。因为:

第一,漂亮也好、帅气也罢,都是天生的,与孩子的行为和努力无关。孩子会以为:大家喜欢我,这是因为我很漂亮;只要我漂亮,大家就会喜欢我。所以这样的夸奖等于鼓励孩子不劳而获。孩子会以漂亮为资本,产生强烈的优越感,而妨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大人经常夸孩子漂亮,孩子便会把“漂亮”作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该清纯透明的眼睛变得“以貌取人”。带着这样一副骄傲的姿态与人交往,孩子怎么会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呢?凭着这样一套“外表至上”的参照系,又怎能培养出爱学习勤动脑的进取精神呢?

夸奖孩子的关键是――

夸奖孩子的具体行为和付出的努力。比如夸孩子“你真懂礼貌”、“你真会动脑筋”、“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就比夸“你真漂亮”、“你真聪明”要好得多。

问题二:你会安慰孩子吗

你正坐在小区花园的石凳上享受和煦的阳光,孩子们在草坪上快活地追逐嬉戏。突然,你的孩子哭着跑来了,说:“妈妈(爸爸),冉冉把我摔倒了,呜……”看着伤心的孩子,你会怎么说?

――“小孩子一起玩的时候,磕磕碰碰都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一般不会去找人家的孩子兴师问罪。这个时候我会告诉我的孩子:人家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碰了你一下,没有关系的。”楠楠的爸爸很大度地说。

这样的安慰能奏效吗?

“礼让三分”、“以和为贵”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与人相处之道,所以在处理孩子们之间的小冲突时,很多父母都会力图让事情平息下来,并有意无意地把这种“忍”、“让”的思想灌输给孩子。因此,“他不是故意的”就成了劝解、安慰孩子时的习惯用语。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安全基地”的作用,当孩子受到委屈、伤害时,他会本能地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此时父母有效的安慰,会让孩子得到加油充电,精神饱满地回到伙伴中去。而一句轻描淡写的“他不是故意的”显然不是有效的安慰方式。它表面上能平息孩子之间的争端,但实际上,孩子内心的委屈没有得到真正的疏解,反倒可能越劝越气,甚至把怨气转移,对着父母发脾气。因为:

此时,这句话不能与孩子的心情形成共鸣,阻塞了孩子强烈的倾诉愿望,就好像孩子带着一颗受伤的心急匆匆赶到“医院”,而“医生”却将“医院”的大门砰然关闭一样。

无形中把责任归咎到孩子身上。孩子会觉得:“他不是故意的,那就是我不对了,我摔倒是不对的,我哭鼻子是不对的,我来告状也是不对的……可我并不觉得我有什么不对啊!为什么你们不能站在我这一边呢?为什么你们不相信我呢?你们到底是谁的爸爸妈妈呢?”这就难怪孩子会冲着父母发脾气了。

这样的安慰会使亲子间的亲密度大打折扣,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是不可依靠、不可信赖的;而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因为父母的反应让他觉得:胜利总是别人的,只有错误才是自己的。

这样安慰才有效――

最大的窍门是“开口有共鸣”。第一句话很重要,应给孩子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这样,孩子就能敞开心扉,如实告诉你整个经过,倾听你对事件的分析,接受你给他的建议。下面一段对话也许会对您有所启发。

妈妈:“妈妈知道你一定很难过,其实看到你这么伤心妈妈也很难过。你能告诉妈妈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孩子:“冉冉在往前跑,另一个小朋友在追他,他就抓住我想往我后面躲,可是转身的时候我就被冉冉给弄倒了。”

妈妈:“原来是冉冉想拿你当挡箭牌啊,他用力太猛了,结果就把你给摔倒了是不是?”

孩子:“对。”

妈妈:“那你觉得冉冉是故意想把你摔倒的吗?”

孩子:“嗯,不是。”

妈妈:“冉冉不是故意的,那你能不能原谅他呢?”

孩子:“能。”

妈妈:“那你去跟冉冉握握手,告诉他以后玩的时候要小心,然后还做好朋友好吗?”

孩子点点头,又高兴地玩去了。

您瞧,掌握了“开口有共鸣”这个窍门,安慰孩子就变得简单有效多了!

问题三:你会批评孩子吗

星期天,家里来了几位客人,你忙前忙后地招呼着让座、倒茶、削水果,而小家伙也兴奋得忘乎所以,只见他一会儿爬上沙发,一会儿又跳下地板,一会儿从卧室里拿来他的小毛巾被裹在身上扮鬼脸,一会儿又拖出刚刚收拾好的玩具箱“呼啦”一下全倒在地上……遇到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办呢?

――“我的孩子就是这样,一有客人来就兴奋地不得了,会当着客人的面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我通常是要批评他几句的,不然会让人感觉我的孩子很没教养,我们也很没面子。有时候为了避免尴尬,我也会向人家解释一下:这孩子就是这样人来疯、不听话。”雯雯妈快言快语,深有体会。

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而在客人面前说孩子的“坏话”,这样做对吗?

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尊心越来越强,经常被父母当众批评、揭短的孩子,会变得易怒、不友好、难接近,尤其容易顶撞家长,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不融洽。

“偷听”来的消极暗示。就像人们通常认为背后评价比当面评价更可信一样,孩子更在乎“偷听”来的信息。当你在朋友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也许孩子表面上并不在意,可实际上他正竖起耳朵仔细地听呢,所以这一消极暗示更易被孩子所接受:妈妈认为我不是好孩子,我就不好给她看!慢慢地,他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这样就陷入了越不听话越批评,越批评越不听话的恶性循环。

批评孩子有“十字要诀”:

忌当众揭丑,忌反复唠叨。

在孩子“人来疯”的时候,不妨带孩子离开,单独和他谈话,告诉他:“你这样做是没礼貌的。如果你能把玩具收拾好(或给大家唱个歌、背首诗等等),客人们还有爸爸妈妈都会很高兴。”这样私下里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告诉他怎样做才是对的,孩子一般会言听计从。否则即使他能意识到自己错了,也会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做而难以改正。

生活中类似的情景还有很多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成功父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够抓住生活中的小事来有效沟通、正确引导;而失败的父母往往失败于没有掌握教育的窍门,浪费了生活小事背后所蕴含的诸多教育契机。

上一篇:“数感”宝宝从小打造 下一篇:家有“哭宝”,你头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