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完善

时间:2022-10-05 01:49:32

浅议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完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司法实践中因对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导致部分被害人诉讼权利无法实现,影响实体权利的实现,引发涉法上访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现有刑事诉讼法律规定之下,应在侦查阶段强化告知义务、在审查阶段重视被害人及其委托人的陈述意见权、在审判阶段保护被害人参加法庭审理的权利,从而在刑事诉讼各个环节加强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

关键词:诉讼权利 被害人 保护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将被害人列为刑事诉讼当事人,对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各种诉讼权利予以保护,但在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执法观念的偏差等原因,导致被害人诉讼权利无法实现,同时影响实体权利的实现,从而引发被害人对于案件承办人员以及案件公正处理的质疑,由此引起的涉法上访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本文将针对刑事诉讼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现行刑事诉讼中完善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建议。

一、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

1、立案侦查阶段

被害人控告之后,侦查机关只在必要地时候询问被害人。对于立案与否、不立案的理由、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措施等,往往不通知被害人,也未按照要求出具相关法律文书。主要的问题有:一是在当前“不破不立”的工作模式影响下,公安机关对一些应当立案的案件不予立案,对于此类案件既不将情况告知被害人也不出具不立案通知书;二是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不立案结果应当通知控告人,但没有具体指明应当通知被害人及被害人家属,实践中,对于不是被害人直接控告的案件,不予通知或没有及时通知。上述情形,因未向被害人出具不立案通知书、撤案通知书等,导致被害人失去了进行复议及申请立案监督和向法院自行提讼的权利,被害人的诉讼渠道由此中断,引发问题。

2、审查阶段

刑诉法第139条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52条、347条规定了公诉人员应当听取被害人和诉讼人的意见,但被害人如何陈述意见没有明确具体的程序设置,在实践中,一些人认为听取被害人陈述仅仅是个形式,意义不大,仅在证据不明确的情况下才通知被害人陈述意见;或者仅对于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才进行通知。

3、审判阶段

《刑事诉讼法》将被害人规定为当事人,享有参加庭审参与质证的权利。然而实践中被害人参加诉讼的情况并不多,除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作为证人出庭,法院一般不通知被害人出庭,也未将书副本送达被害人2。在法庭上也没有设置被害人独立席位,有的被安排坐在旁听席上;判决之后,法院的判决书一般都没有送达给被害人。也就是说,对于有的案件,被害人对法院的裁判一无所知,这不仅仅影响到司法审判本身的程序公正,因诉讼权利的缺失还进一步影响到被害人对一审裁判向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权或对生效裁判的申诉权的行使。

二、完善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建议

1、在侦查阶段强化告知义务

实践中,除侦查破案需要外,司法机关应尽可能将涉及案件的相关情况和程序告知被害人,如案件诉讼进展、对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措施等主要事项,对于涉及被害人权益的结论性事项,应当以书面形式及时送达被害人。因为,侦查机关做出结论性意见,与被害人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被害人如果有异议可以以此进行复议、申请立案监督、进行自诉或者提起民事诉讼,侦查机关的结论性意见是启动下一程序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书面结论,其他的复议和诉讼的权利就被变相剥夺,导致问题无法进入法律程序引发矛盾。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公安机关不答复被害人,不出具书面通知的情况应当予以规制:一是可以规定在合理期限内接受案件的侦查机关如果不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并书面通知被害人的,被害人可以向其上一级机关直接控告,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有管辖权的机关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二是对于不出具书面文书的情况,检察机关可以进行调查,对于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具文书的情形予以纠正。

2、在审查阶段重视被害人及其委托人的陈述意见权

阶段被害人及其委托人的陈述意见权与被害人实体权利密切相关,也为承办人员全面客观了解案情做好审查工作奠定了基础。因为通过被害人陈述,检察机关不仅能够让被害人感受到程序上受到的重视及公平待遇,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被害人的真实诉求,而被害人的诉求即反映了被害人的实体权利,办案人员则可以围绕被害人的诉求开展维护被害人实体权利的工作;而且听取意见后,承办人员可以及时对被害人存在的疑惑进行解释,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或矛盾。为此,应在审查阶段落实该项程序要求,并适当进行完善。一是应当明确告知被害人有陈述意见的权利。二是细化被害人陈述的内容,具体包括对案件事实认定、定性以及是否的意见,对人身、财产损失方面的要求,对办案中存在的程序问题的意见等。三是应当将陈述意见作为书面笔录并提交法庭。

3、在审判阶段保护被害人参加法庭审理的权利

《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害人参加庭审活动的权利,并明确其在庭审中的具体权利。然而实践中被害人参加诉讼的情况并不多,有的法官认为已有检察机关行使控诉权,追诉犯罪,被害人再参加追诉是多余的;有的法官认为通知被害人等相关工作增加工作量,在审判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省去该项工作不会影响被害人的权利。笔者认为法律赋予被害人参与庭审的权利,法院相应地就有通知被害人参加庭审的义务。无论被害人是否愿意参加,无论被害人参加庭审是否影响对案件的定罪量刑,法院都应当尽到必要地通知义务。而且被害人通过参加庭审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积极配合公诉人,可以弥补公诉活动的不足,有力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减少对裁判结果的异议。

注释

1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 助理检察员 邮编100035

2根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法院在庭审前,应当将书副本送达当事人。虽然没有写明送达被害人,但被害人自然也是当事人理应在送达范围之内,实践中以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送达被害人为由不予送达,显然违背了法律规定。

作者简介: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助理检察员。

上一篇:从职务犯罪侦查角度谈刑事诉讼法侦查程序中两... 下一篇:浅析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