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病别乱找病

时间:2022-10-05 01:37:23

被臆想出来的“疑病症”虽然是“莫须有”,但危害同样很大。长期人为扩大情绪问题,可能会导致真正陷入“心理死角”,严重者甚至“心想病成”。

压力过大催生“疑病症”

心情一低落就担心是“抑郁症”,害怕导致自杀;又气又恨不能平静的时候就怀疑自己得了“狂躁症”,可能危害社会;不喜欢读书就归结为“阅读障碍”;算错报销单就认定是“数字恐惧症”……

现在,很多白领喜欢用心理学来分析自己的日常行为,但是对这门科学的一知半解,使他们习惯将一切负面情绪上纲上线,定义为“心理疾病”,然后要么自卑消沉,要么盲目治疗。这样庸人自扰的情形称为“心理疑病症”,它是压力作用下紧张情绪的一种畸形释放表现。

“心理疑病症”的患者大多在竞争压力过大的生存空间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识强烈,凡事苛求完美。因为残酷的现实往往不够“完美”,所以内心会抱有某种“逃避现实”的渴望和冲动。故而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不能很客观地面对现实,而是盲目借助和迷信所谓的“心理学”,给自己的负面情绪乱贴标签,从而以“病人”的姿态出现,期望可以博取同情,逃避责任。

这种臆想出来的“心理疾病”虽然是“莫须有”,但危害同样很大。长期人为扩大情绪问题,可能会导致真正陷入“心理死角”,严重者甚至“心想病成”,这里所谓的“心想”是指人们对自身机体的一种高度注意和敏感状态。最初“心想”到的感觉虽然不一定十分明显,但感受到的体验往往是确凿无疑的。这些人个性倾向于固执、敏感、多疑、自我。他们常常会去思索感觉、琢磨因由、摸索规律、猜测性质、推断恶果。一旦遇到某些不称心或社会生活事件带来的情绪波动,“心想”很容易被激活,产生某种生病的联想,使之更加注意那个部位的不适,不断地强化着自己的感觉,最后导致了那个部位真的出现了强烈的不适感,犹如真的出了毛病一样,引向了“病成”的怪圈,即不断明显加重躯体症状,让人痛苦难忍。到处投医,忍受种种繁琐的检查和吞服种种中西药品,已成为他们求得解脱的行为方式。

弥补内心需求的无奈选择

疑病症的产生有患者个性因素,也有外界环境因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疑病症往往是一种因心理挫折而产生的不安全感的转移,是自我因素防御机制作用的结果。

现代社会,人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了,普遍感到存在着压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缺少有效的支持系统和恰当的宣泄方法,这种心理压力就有可能以躯体的症状表现出来而困扰人们,其症状往往可涉及全身的任何系统和部位,病程常呈慢性波动,以女性较为多见。因此,疑病症在心理学上也叫躯体化障碍。据有关数据统计,在综合性医院的内科病人中有38%的病人是属于这种没有器质性病变而只有心理问题的人,他们需要的是心理治疗。尽管这部分人症状的发生、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密切相关,但病人常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

“躯体化”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心理问题,这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长期以来,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当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变故,情感交流的渠道被阻塞,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许多人不会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弥补或改进,而只能通过表达躯体不适的方式,来求得他人的关注,弥补内心的需求。

现年27岁的安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在她的童年记忆中,父母总是在外奔波,打理生意,陪伴她的爷爷奶奶又属于老实内向型,很少与她进行交流,由此养出了她孤僻的性格,从小到大,她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也没有任何业余爱好。但是,做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又时时渴望着亲情的抚慰,友情的支持,希望有人关心、理解自己,有人听她倾诉,与她交流。当她发现,只要当自己或爷爷奶奶生病,父母总会尽量推掉诸多事务来陪伴他们时,安晓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通向温情的捷径。渐渐地,她开始戒备森严地注视着自己身体上一点点的不适,并不自觉地进行放大,家人和医生对她的宽心与安慰让她感觉到了生活的充实,疑病、生病和看病开始成为她填充自己生活的主要形式。

心病尚要心药医

健康长寿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永恒课题,关注健康、珍惜生命是天经地义的,但问题出在“过度”二字上。

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疑病症的反应,当媒体报道某种疾病时,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类似的感觉对号入座,再加上浅薄的医学知识,当场就给自己确诊定性,接下来就是忧心忡忡,甚至不敢到医院去检查。曾有一位医学方面的教授朋友向我抱怨:“我有个学生,你上什么课,他就得什么病,一下课就抱着教科书找你确诊,真是没辙。”但是这些人的患病观念与疑病症患者的区别在于——他们通过科学的检查和诊断证明未患这类疾病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打消。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能不落入疑病症的怪圈,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是“心病”还是“身病”,躯体的各器官偶感不适均属正常,尤其在经医生和各种检查数据确认无碍的情况下,就更不要固执己见,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其次,我们要当好自己的心理治疗师,即时调整负面情绪,因为再好的心理治疗师也只能起到向导的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救自己;最后,我们一定要切忌盲目对号入座。有句俗话是:“你想得什么病,就能得什么病。”现代医学模式已证明了专家的诊断、心理及社会因素会成为躯体疾病的诱因。心理能致病,甚至能致命,当然亦能治病。我们应该以健康的心态乐观地生活,而不是以病态的心理把自己想象成某种疾病的患者,给自己的生活蒙上阴影。

四味心药缓解焦虑阴影

“杯弓蛇影”是古人留给我们关于“疑病症”发病和治愈的精彩描述,今天仍可视为心理保健的座右铭。

疑病症患者总是被自己“推断”出来的各种疾病折磨得惶惶不可终日,特别是一些性命攸关的重病绝症,使疑病症患者心理上时刻处于恐惧焦虑、紧张不安之中,精神十分痛苦。这时候,不妨试试以下四味“心药”。

移情摆脱焦虑

当疑病症患者感到焦虑时,分散注意力会有所帮助。当你专心于其他的思维活动时,会减轻或消除焦虑症状。

直面焦虑根源

逃避是焦虑的标志,例如自杀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当逃避某种困难的情境时,起初我们会体验到焦虑感降低,但与期望相反的是,我们逃避困难情境的现象越多,以后在面对这些情境时,我们的焦虑感就会越重。学会去勇敢地面对和应付令人焦虑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消除焦虑。

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是治疗焦虑症的常用心理治疗手段。如果你的焦虑状态非常严重,你可以把所惧怕的事情分出不同层次来,然后逐一地摆在面前,一个一个地去应对。这个层次要按照令你惧怕的强烈程度由低到高排列,把不太惧怕的事情写在下层,最惧怕的情境或事情放在最上面。先面对最下面的情境,然后逐渐地往上移,先成功地控制不太害怕的事情,最后才面对令人最恐惧的事情。

大脑休养方式

如果自觉焦虑症状较明显时,不妨让自己有一小段的空白时间,好好安静一会儿,可以发发呆,或者沉淀一下杂乱的思维。让身心得到静养。或者也可以主动去想象一些宁静、放松的景象。这些景象可以是真有其地,是你在那里会觉得安全和松弛的,也可以是你想象出来的宁静、安全和放松的景象。比如,想象自己一个人坐在大海边,蓝天大海包裹着你,你无比放松,没有任何忧愁。

上一篇:性澄似水 心静如山 下一篇:院内院外皆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