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澄似水 心静如山

时间:2022-08-09 11:16:40

生命,是一门玄奥的科学。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所诞生的道家学说,包涵了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生命原说及养生科学,丹道就是其中最富神秘色彩的实践方式。它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通过持之以恒地修炼在体内凝练结丹。金丹大道对现代人来说或许太过缥渺,然而,丹道的修炼能使人们自我意识得到觉悟,能使人们精气神得以充沛,进而延年益寿的功效已不断被事实证明。我们此行所拜访的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弟子、水利专家冯广宏老师本身亦是明证。

在过去几千年中,丹道功法基本是秘传,人们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想象,许许多多的神仙志异也为其披上玄幻的色彩。如今,丹道慢慢褪去神秘的外衣,开始贴近我们的生活。

一甲子前的入道传奇

成都上空的绵绵雨云终于被阳光驱散,到青羊宫敬些香火,或是喝杯茶讨些闲趣儿的人也多了起来。曲径通幽处,是位于青羊宫内的老庄书院。大气庄严的藏书楼,古色古香的雕梁画栋,与安静清平的院中气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弟子、水利工程教授级高工、巴蜀文字研究专家冯广宏老师。如若不经介绍,很难猜到精神矍烁、红光满面的冯广宏已年逾八旬。伴着清茶,我们在冯老师的娓娓述说中,走近六十多年前的一段入道传奇。

与话本中的故事不同,少年冯广宏并非因为天赋异禀就被游走世间的高人看中,相反,在南京读小学时,他生了场严重的伤寒,高烧数天不退,又因家境窘迫得不到良好治疗,险些害了性命。所幸得一慈善机构相助,寻老中医开了几贴药服下,才勉强痊愈,却从此病体缠绵,身子极是羸弱。

升入南京一中后,有位好心同学看不下去,建议冯广宏习武打拳以健身体。俗话说,穷习文、富习武,冯广宏自然没有这个条件,同学家中倒是颇为宽裕,正好请了拳师在家,便将冯广宏引荐给了拳师。谁知拳师一见他,却连连拒绝,“我教的是外功,要打熬筋骨,你这身子太弱,只怕连每天扎一柱香的马步都坚持不下来。我看,你还是先练内功为好。”拳师心肠甚热,指点冯广宏去拜谒当地一位内家高手马道长。

听说马道长常去一家旧书店阅书,冯广宏机灵地准备从店长入手。他提前赶到旧书店,拿本《黄庭经》向店长搭话,表示自己想学道。店长喜他坦率,待马道长来后,特地指了与他认识。只见马道长一身中山装,气质超然,正捧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冯广宏过去深深一鞠躬,大声恳求拜师。马道长竟装糊涂:“唉,我也不会呀。你另找他人罢。”出师不利,但冯广宏不愿轻易放弃,健康的身体是这病弱少年梦寐以求的。他一得空就来寻马道长,软磨硬泡,苦苦哀求。三个月后,马道长终于为他的诚心和毅力打动,当场借书店阁楼设了香案,正式收徒。

丹道修行最重传承,知源流方入正途。马道长所传乃是正宗龙门派丹功,他是龙门派第二十一代至字辈弟子,冯广宏即为二十二字辈弟子,道号理玄。拜师之后,马道长就给冯广宏说了师门规矩:第一不许礼贿师门;第二不许撒谎;第三习功只可口授,严谨守秘。冯广宏喏喏而应,自此勤练不辍,身体也渐渐强健起来。

道与生命的融合

什么是道?这肯定不是能简单说清的问题。也许,我们脚下所行的路是道,我们的生、老、病、死是道,但那经常是茫然的、无法把控的。若要清晰地明白“道”,任何人都需要各种层面上的修行。冯广宏因缘际会,得传龙门丹功,修行六十余载,炼体、炼神、炼心,亦以此功法治病、治学、治人。

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冯广宏口舌便给,引经据典,丝毫未显疲态。冯广宏自承,从丹道入门以来便逐渐袪了病根,几十年间也极少生病。他如今八十一高寿,仍是精神健旺,活动无碍。日常生活中,他过得朴素自然,并没有给自己定下严格的运动作息标准,饮食虽以清淡为主,倒也没有过多忌讳。事业钻研上,冯广宏不仅是水利工程教授级高工,曾跑遍岷江、沱江流域的水库,发明了至今仍有沿用的便捷计算拱坝的图表,著述了《拱坝简捷计算》、《砌石拱坝建设》等专业书籍;他还是知名的巴蜀文字研究专家,在研究四川水利工程时,寻本溯源的学术精神让他对巴蜀古代文字产生了兴趣,并阐发出许多独到见解。可以说,如果没有得到龙门派丹功的传承,冯广宏就不会得到一副健康的身体让他体会生命的喜悦,一种清澄如水的性格让他陶醉于学术的魅力,一颗安宁的心灵让他甘于为水利奉献人生。

龙门派是宋代的全真七派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教派,为北七真之一丘处机所开创。明清以后,全真龙门派更是宗师辈出,人才济济,修有所成者不可胜数,故有“龙门、临济半天下”之说。有古人云:“宁走龙门,莫行蛇道。”而龙门派丹功渊源更为久远,它由钟吕亲传,长春祖述,是道教命功修习的根本途径。这一功法,业已被现代气功界所普遍接受,因不多采用意念,故不存在出偏问题,其入手功夫已成为今天静功修炼的良好方法,习称“道家功”。

冯广宏老师对教内宝典《灵宝毕法》、《太乙金华宗旨》等都颇有研究。道家书籍往往写得深涩玄妙,着重于理论,而《太乙金华宗旨》则侧重讲丹道修证的思路与技术,即为养生之术。此书揉合了儒、释、道三家哲理的精华,书中阐述的功理,有些内容竟与现代科学暗合。19世纪末,《太乙金华宗旨》译本传入西方社会,引起深度关注。著名心理学鼻祖卡尔?荣格甚至为之着迷,亲自作序,他评论道:“我只能强调这样的事实,此本著作首次为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90年代初,冯广宏开始潜心编译并出版了《太乙金华宗旨今译》,将他一生的心得体会分享给更多的普通民众。可是按旧时的规矩,丹道功法是不可随意外传的,对此,冯广宏笑着说起一件小小的往事,“当年我们在参与水利工程修建时,有从国外学习了先进经验回来的人,往往把笔记心得锁得死紧,闹得大家十分眼红,人同此心嘛……更何况,《太乙金华宗旨》的作者吕祖本身就倡导‘教外别传’。”

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在过去几千年中,丹道功法基本是秘传,人们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想象,许许多多的神仙志异也为其披上玄幻的色彩。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如冯广宏一般的传统文化传播者,丹道慢慢褪去神秘的外衣,开始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上,在熙熙攘攘、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一种能发现自我、把持自我的修行方式。可惜俗世如此繁扰,我们要怎么获得身与心的宁静舒适?

冯广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撰文介绍过龙门派丹功的几种入手方法,既能有效止念,又可增长功力:

第一步叫“回光守窍”。将眼睛似闭非闭,仅开一线之光,注意力放在双眉之间,这就是“回光”;静定下来后,将意识慢慢下沉到丹田,若某处有感觉就暂时将意念固定在那处,谓之“守窍”。

第二步叫“调息咽津”。闭口,舌抵上腭,只用鼻孔呼吸。然后细听自己轻细呼吸的声音,即所谓“心息相依”。此处还有个要点,就是使用“逆式(腹式)呼吸”,纯熟之后再加入意念。调息过程中,当口中唾液会逐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轻轻咽下,不能过快过猛,“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当然,在这些步骤之前,也就是入座时就要将自己全身放松,不倚不靠,渐次松开关节,以至于放松内脏。在练功的全过程中,只有守窍一事,要时时关照,所谓“勿忘勿助”。冯广宏曾与一位太极高手交流过打坐练功的心得,总结起来,也同样是“放松、止念、呼吸”这三个基本的点。

但是,对于每天为生活、情感、工作奔波忙碌不休的现代人来说,最难做到的莫过于“止念”了。即使形式动作上已做得完美无暇,脑中思绪却难以清空,该如何是好?

冯广宏笑赠一句:“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就是说只要一发现脑海中起了念头,就放弃不再继续往下想,不停地放弃后续念头就好。越是执着对自己强调“不要想”,反而会越想越多。练习纯熟后,杂念就会减少,入静的时间则变长,功力也就随之增长。要是打瞌睡呢?就站起来走走,再重新入静。

冯广宏提倡自然不做作的修行方式,若有条件可选择静室、选宜于练功的时刻,比如子时。却也不用刻意追求,在闲睱之余,任何地方皆可练功,甚至不拘时间长短。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之后,就算睡眠当中也可练功。

冯广宏老师一边为我们讲解,一边亲身示范,他于座上徐徐放松身体,轻阖双眼,抱元守一,气息轻细悠长似水,神情自然肃穆如山。在这一瞬间,我们仿佛看到了更真实的冯广宏。

上一篇:螺旋藻 包治百病的良药? 下一篇:没病别乱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