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监督新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05 11:59:57

工程质量监督新模式探讨

摘要: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关键词:工程质量 监督机构质量管理新模式。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工程质量监督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执监。同时,伴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步入了依法执监的快车道。

一 同十几年来形成的基础、主体、竣工三部到位等级核定与巡回抽查形结合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也出现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1)社会过多依赖质量监督核算,客观上把质量监督机构视为了工程质量的责任者。

工程质量“谁核定,谁负责”,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相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而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责任主体,反而“袖手旁观”,进而颠倒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产品的制造者对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而质量监督机构的行为是政府授权的,质量监督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政府同样也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主者。客观上造成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现行三部到位等级核定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的矛盾与不和谐。

(2)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无法实现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全面监控。

建筑工程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单一的质量监督方式已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几百天判断一阵子,难免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造成无法对工程质量全面准确的核验、评定和有效的控制。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现有素质,尚不能保证政府监督的有效性。

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经过多年的发展,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设备、监督理论和经验乃至权威性,虽然取得了质的变化,但一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不高,设备相对滞后以及自我廉政、勤政约束机构不健全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这些势必影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和深度,直接削弱了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亟待改进和完善。

二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根据工程质量不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工程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1)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使工程质量监督真正成为“阳光监督”。

工程建设各方从建设工程活动一开始就应享有知情权,了解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以便充分调动工程建设、监理和施工等受监督单位自查自纠,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规范质量行为,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2)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监督执法。应改变现有的监督方法,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专业配备两名以上监督人员,并规定要执证上岗。在日常工程质量监督和调查违法行为工程中,推行“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执法理念。同时规定不同级别的监督文书分别由各科室的监督人员、科长及站领导按权限范围鉴发,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3)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严肃查处的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当工程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或工程施工到难点部位,易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时,监督人员应及时到现场提示和指导,以此扭转滞后监督,被动应对的局面。

(4)建立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并重的监督运行机制,实现从单一实物监督向工程建设各方质量行为监督的延伸。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及其结果,即工程产品质量,均列为监督对象,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质量责任第一线,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现全覆盖的监督。对于在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工程”,除严格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还要建立和推行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公告制度,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和公告,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

(5)提高以日常监督为主的监督方式,将随机检查作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应采取巡查和抽检相结合的监督方式,以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为主要目的;以保证地基基础、环境质量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制为主要手段,改变原来的预约式、通知式的监督检查方式,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能够真实反映施工的质量状况。

(6)为了保证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监督机构应不断提高监督队伍的素质和监督水平。

三 没有高素质的质检队伍,就很难建立与质量监督职能相适应的权威。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学习,提高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还应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手段,增加检测设备,改变传统的“敲、打、看、摸”等落后的检查方法,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水平。

质量监督控制主要也是从工程进度、成本、质量三个基本方面着手。所谓监督,即随着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不断从工地现场获取信息,宏观控制,出线偏差及时纠正,它不同于工地现场的管理方式,而更侧重于从整个工程的宏观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发现现场人员未注意的问题,同时也能更好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使决策更具有目的性。可以看出监督控制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因此根据其特点,应制定相应措施,形成由工地现场管理人员以书面形式,将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反馈回给有关工程监督人员,监督人员根据反馈材料,并结合工地现场巡查等措施对工程全程监控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

总之,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控制,是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进而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出现问题,再去被动的弥补。这样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节约工程成本,提高工程利润。也就是说,监督与工程一线的项目管理人员不能相互脱节,而是要通过监督这一方式建立起纽带,共同去努力完成任务,应该说监督控制最本质的就是要体现“主动”二字,通过各种措施去主动的过问、关心、管理、监督工程,而具体施工的项目部门,则要主动及时的汇报工程情况,主动的去认真管理好工程,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依靠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充分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制度。

上一篇:现场电气施工管理浅析 下一篇:简述施工机械的现场管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