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高中地理衔接研究

时间:2022-10-05 10:50:18

例谈初高中地理衔接研究

摘 要:高中地理内容复杂,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 衔接 研究

一、引言

随着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新教材所承载的课程内容的不衔接现象、学生思维方式和智能发展要求跨度太大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因此,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笔者通过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谈谈对初高中地理衔接研究的一些体会。[1]

二、抓好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教学,促进初高中地理的教学研究

如在高中学习自然地理理论前,应当复习初中地球仪的基本知识,认识和利用地球仪,就要掌握地轴、南北极点,最关键是认识经纬网,前提是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因此对于地球仪学习,还应当让学生复习是如何划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

再如高中地球运动是难点,回顾初中地球的运动的简单知识是初高中衔接的另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环绕太阳的公转,这两种运动的综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初中阶段对地球运动虽然只是一些现象的描述,但在高中地理中地球运动地理意义深入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高地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的产生、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的短的变化;而初中阶段只罗列了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和公转造成四季交替现象和五带的划分。高中地球运动新授课时可以从“ 昼夜交替”和五带划分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从初中学过的结论“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入手,五带的划分是由什么原因引起,降低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2]

三、从读图技能方面,培养增强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在高考中,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地图能力要求很高,它要求学生能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有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命题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这些都表明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读图技能的培养方面必须在初中读图、用图的基础上培养起更高的能力,因此在高一时学生在使用地图册时,要重新进行初高中地图的衔接教学。在教学学实践中,高一应当从三阶段进行培养,第一阶段:识图。从政区图、地形图开始,再配一些空白轮廓图,让学生边学边练,先掌握主要的地名,如高原、平原、山地、河流、大的岛屿、半岛,主要的国家,我国的省,主要的矿产地、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等。让学生做到胸中有图,把初中地理学习过的常用地图牢记在心。第二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图表材料的分析,我们要求按如下步骤来训练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1)读图名,弄清所看地图反映什么内容;(2)读图例,弄明白图上每种地理符号的含义;这两项是读懂地图的基础;对统计图还要求读坐标、读数据、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选取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分析判断。第三阶段,图文转换,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进行知识迁移,能做到图图互换、图文互换、文图互换、图表转换。通过这三阶段的教学力争让学生能够提高对图表的综合分析、灵活应用能力。在高中碰到图像内容时,化难为易;运用图、文、表互相转换思维角度,推导高中地理规律与原理。

四、从区域图综合分析中,增强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理解

“中亚”是区域地理教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节,也是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综合分析常用的案例。在自然地理各要素教学内容完成后,为了提高学生初高中地理衔接在一起分析研究,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中亚各国政区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现出中亚的经纬网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板块位置、大气环流位置等,学生通过认读,加强了脑中图的建立,强化学生对区域位置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中亚的地理位置,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再以经纬网和政区图为底图,向上填加重要地理要素,如地形(山、高原、盆地等)、水文(河流、湖泊等)、生物、土壤等,用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分析,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总结区域特征。中亚地处北半球中纬度,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常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所以中亚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由于气候干燥,这里的地表水缺乏,多内流河和内陆湖,如咸海、里海、阿姆河、锡尔河等;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沙漠,如卡拉库姆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许多地区土壤发育不好,有机质含量少。本区的地理位置还决定本区的交通地位非常重要,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的亚欧大陆桥都从本区通过。本区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北部为丘陵,如哈萨克丘陵;西部和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如里海沿岸平原、图兰平原;东南部是与中国接壤的帕米尔高原;东部为天山山脉。受地形影响,本区的河流大部分自东向西流;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牧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受自然条件影响,本区农业主要为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小麦、棉花和畜产品丰富,但木材缺乏。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储量丰富,加之本区丰富的农产品,因此本区工业以采矿、冶金、军事工业,棉毛纺织工业、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干旱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本区突出的环境问题―荒漠化,如“咸海”变化与“白风暴”的发生都与本区气候干燥及农业大量引水灌溉有关。通过区域分析,加强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运用和理解。

五、结束语

总之,高中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万正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下一篇:经典阅读与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