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字词句”练习教学问题分析及策略

时间:2022-10-05 10:47:48

“学用字词句”练习教学问题分析及策略

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练习起始都有“学用字词句”部分,貌似平实的练习时常成为我们极易忽视的训练点。如何上出教材、编者对此处训练的设计意图?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从中得到规律性的东西,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把句子说完整的训练等等,对学生将来的语言表达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教学时不可忽视这些“细节”;另一方面,我们应针对小学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进行相应的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从整个小学阶段的高度把握训练的尺度,使这一要求呈现螺旋上升的良性态势。唯有如此,才能让语文工具性的训练具备序列化的特点。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针对“学用字词句”练习部分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存在问题】

一、 编者意图的“跳跃性空白”

“以学生为本,走综合之路,贴近学生实际,创设生活化场景,提高学生学用能力”是“学用字词句”练习编写的中心原则和特点。但是一道道练习题之间的联系由于文本平面性所固有的束缚、版面的限制以及编者思维的跳跃性,呈现出一种文本所特有的跳跃性空白。由于能力限制,这种空白对于一些执教者来说恰恰是备课过程中认识水平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因为对文本理解的不到位而割裂项目训练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单一化的、以完成练习题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以至于整节课呈现出一种“做题—核对答案—再做题—再核对答案”的单向循环,课堂效率极低。

二、 教师课堂教学的理解性缺失

1.对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了解不深入,盲目设定教学目标

这种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时常出现的问题,在看似简单的综合练习课上仍旧出现,并且执教者往往不自知,甚至因为学生的“不配合”而郁闷不已。比如,第三册练习8“看图写话·踢足球”,学生对此题目感到困难绝不是因为他们不爱这项运动,也不是因为他们不乐于表达,而是在于他们缺乏对这项运动的深入了解(比如运动规则、专业术语之类)。

2.缺乏细致的教学环节的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处理机智,课堂教学受众单一

貌似平实的练习,实则环环相扣,“牵扯”众多。如果教师课前缺乏细致全面的预设,或在课堂上缺乏教学生成的处理机智,一不小心,课堂教学就会陷入被动。最终的处理结果,要么是教者抓过一名优秀生迅速“解决问题”,使课堂成为“展示台”“一言堂”;要么是教者“虚晃一枪”,以回家作业的形式“下放”权力给家长,让该项练习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这最终将造成学生对该练习存在的漠视,极大地浪费了教材资源。

三、 学生认知局限造成的浅尝辄止的缺憾

充满儿童情趣的“学用字词句”练习闪烁着“人文的关爱”,形成了学生“上手快,丢得更快”的尴尬。学生在轻易地成功面前迷失了自我,最终对于“学用字词句”的学习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既不深入也不持久,更遑论融会贯通,进而养成习惯了。

【教学策略】

一、“补白”,勾连项目,构建综合学习板块

针对教材的“跳跃性空白”,一方面我们应该内延相关概念,以期勾连各练习项目,达到引导学生领会其内在联系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适度拓展,努力构建综合学习的板块,让每次“学用字词句”练习的效益最大化。

教师要仔细研读课标、教参,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编者意图,理解教材编纂的目的,适度“补白”,为教材的二度开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教学理念。

比如,第二册练习8“看图涂色·填词·说话”,如果仅仅就题做题,那么势必割裂该项三个练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达不到1+1>2的预期目标。事实上,现行绝大多数教案都拘泥于教材表面所呈现出来的对于涂色、写字的练习,使得课堂教学“一片繁荣”。随后又花费大量时间在学生说话训练上,却又因为学生们各自根据图意编故事而难以逐一辅导,造成课堂上只有个别优秀生展示,绝大多数学生无话可说的现象。实际上,这恰恰是对本题按照“字—词—句—段”逐层递进的训练意图视若无睹的体现。

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显而易见,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规范表达的一年级学生,应该以汉字的使用、词语的积累、完整句式的训练为主,帮助他们初步树立讲述完整故事的意识,并且做到“见好就收”。因此,面对完整体现了“表象—字—词—句—段”的语言形成过程的本篇教材,以下的教学设计,尤其是第三、第四层次的“补白”对于低年段学生不可或缺。

第一层次:涂色。激发兴趣的同时,自然地引导出学生细致的前期观察,解决对事物的认知问题,为后面深入的语言表达做准备。

第二层次:写字。在学生学会运用文字表达确切意思的同时,继续练习端端正正地写字。

第三层次:扩词。让学生在“填上合适的词”的练习中,积累能够把句子说具体的短语,初步形成运用形容词能够使事物描述得更加具体、生动的意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层次:照样子补充句子、组合句子。由词到句,渗透使用形容词以及把句子说完整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解决后面讲故事的素材问题。

第五层次:编故事。由句到段到篇,让学生运用刚刚练习所得的词句连缀成话,并且要言之有物。

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材料问题,使本节课清晰地呈现出“积累—简单运用—综合性运用”的层次感、梯度感,这足以引起我们对教材“留白”处的深思,以及如何“补白”的探究热情。

二、对话,巧设训练坡度,教学目标多元化

备课期间,教师认真与文本、编者及学生对话尤为重要。只有心中有教材、有编者、有学生,课堂教学才能立体起来,呈现出科学训练所特有的坡度,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多边对话,学生的语言学习才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化局面。

1.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无米之炊”的尴尬。

仍以第三册练习8“看图写话·踢足球”为例,教师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欠缺,以适量提供词语及句式的方式弥补了学生关于足球运动的“知识盲点”和学生较少接触正式的足球运动造成的“生活盲点”,以及由于该运动过快造成的学生难以观察、描摹细致的“习作盲点”。教师适度地指导学生观察、叙述的视角,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描写场面时叙述混乱无序的毛病。

教师提供关于足球运动的词、句:

生龙活虎、汗流浃背

传、带、飞奔而来、抬腿、绷直脚背、飞起一脚、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

伸出双手、向上跃起、奋不顾身

紧张、狂喜、欢呼雀跃、嘘声一片、一蹦三尺高

有的……有的……还有的……

一会儿……一会儿……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精心设计中,虽然每个学生最终的说话内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语言能力都得到了稳步提高,而且基础扎实,很难出现语言不通,或者无话可说的状况。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目标,才能够真正达成编者编撰“学用字词句”练习的目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2.教学预设力求全面,细化教学实施步骤,面向全体落实训练

苏教版教材中“学用字词句”的练习尤其彰显了立足于“生本”的特色。比如,第三册练习1-3的“音序查字法”,第四册练习1-4的“部首查字法”,以及第四册练习8、第五册练习6的“选择正确读音”,第五册练习2的“选择正确义项”,还有第六册练习4的“学习查词典”等。这一系列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的练习,浅显、实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技能,并能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但是实际操作中,却不乏把该项练习以回家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家长的“聪明”教师。于是,学生们形形的不正确、不科学的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层出不穷,最后以家长埋怨、教师暴怒、学生迷糊结束。若问教师:为什么会把“权力下放”?答曰:这又不难,但是在课堂上,却很难整齐划一地教学,不如“化整为零”,还节省时间呢。

这样的答案归根结底是教师的惰性在作怪。如果我们动动脑筋,那么就不难把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划分为几个清晰的步骤,进而利用课堂时间,由扶到放,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际操作时间,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思维模式,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长期坚持,以布置预习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查字典、选读音、选义项,从而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从长远看也奠定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不仅是如何使用工具书,对于语法学习的引导更需要教师的“垂直”指导和坚持。比如,第四册练习7、第六册练习8的“学用标点符号”,第七册练习1的“避免重复”等练习,课堂上的朗读、讨论和交流,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明白,不同的标点符号表示不同的停顿与语气,前后句子的主语应该避免重复,正确使用代词可以有效精炼语句等。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在课堂教学中不着痕迹地通过有重点地推敲一些标点符号来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关键性的代词的含义,必能为学生以后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流畅行文奠定基础。相对的,蜻蜓点水式的读过,由优秀生代替全体学生完成教师眼中简单至极的练习的做法,是肯定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三、“留白”,创设情境实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留下“空白”,创设情境给予学生大量的实践语言的机会,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学用字词句”练习中有一批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祖国、了解生活,从而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的题目。对于这样一批训练题,我们不能急于在课堂上结束任务,应该适度“留白”,给学生留下实践和持续发展的空间。

比如,第三册练习6的“小小气象站”,在学完相应的符号含义之后,我们可以在黑板的一角长期开辟一个“小小气象员”专栏,按学号每天更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知道气象预报的含义及意义,懂得一些气象专业术语,对一些地理名词形成初步概念。

再如,第四册练习7的“石林”,完全可以整合《识字2》“桂林山水”的学习,作为拓展和延伸性的阅读,让学生领略祖国大西南的迷人风光,以及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甚至还可以以主题阅读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批相应的“背景”美文(如散文《桂林山水》《石林》《你好啊,海南岛》),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进神州,亲近华夏。

面对“学用字词句”练习部分的教学,我们要巧用“补白”,勾连各练习项目的内在联系,构建综合性学习板块,认真组织开展生、师、本之间的多边对话,巧设训练坡度及多元化语言学习目标,善用“留白”,创设情境进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农村小学构建“读写结合课堂”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内化对内容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