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回味和期待的20项经典技术

时间:2022-10-05 09:21:37

值得回味和期待的20项经典技术

引:技术是推动IT发展的基石,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此《微电脑世界》的编辑和读者一起评选出了过去20年影响IT发展的11项值得纪念的技术,分析IT技术发展历程;同时也预测了将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9项技术,展望IT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11项影响未来的重大技术

1.64位多核的CPU技术

在经历了漫长的主频升级战后,CPU技术的发展已经集中到了多核和64位上。Intel 和AMD了64位双核的台式机、服务器CPU,AMD从高端向低端进军,而Intel总恰恰相反,从低端向高端扩展。然而这只是开始。

在服务器上,64 位多核CPU 带给用户的将是更强的事务处理能力,可以并行处理更多的事件和交易。对企业用户而言,这将意味着可以大幅节省IT开支。因为现在需要一台4 路服务器或8 路服务器才能完成的任务,在将来只需要一台双路服务器就可以搞定。

多内核CPU可以更好地支持服务器的虚拟化,同时虚拟化也可以最大限度挖掘多核CPU的潜能、提高CPU利用率。服务器的虚拟化意味着在一台服务器上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不仅使原来在一个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多个应用软件完全隔离而更加稳定,也可以把原来多台服务器上的应用集中到一台服务器上来运行,提高服务器资源利用率和降低管理成本。

对个人计算而言,64 位多核处理器可以更好地支持PC的后台程序运行――这些后台程序在用户并不知晓的状态中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例如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还有很多系统服务,都与前台应用程序在并行运行着,64 位多核处理器无疑会加速这些软件的运行效率,减少它们对前台应用程序的影响。

64 位多核处理器的强大功能还可能改变PC 的设计理念,例如音频处理芯片和视频加速芯片将可以简化,很多硬件功能可以通过CPU+ 软件的形式得以简化,进一步降低PC 的成本,增加其灵活性。

64 位多核处理器技术对未来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软件的功能、以及软件如何为64位多内核而设计优化。智能型编译器的出现甚至可以把不具有并行性的处理任务变得具有并行性,这将极大发挥多核处理器的效率。虚拟化软件的发展,甚至有可能改变用户对服务器和PC的使用模式,比如几个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外设而共用一台PC 主机。

未来几年,64位多内核处理器技术将影响到越来越多的用户,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还很难预测,因为这完全取决于软件技术的发展,硬件只是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可能性。

2.燃料电池

最近汽油价格一路飚升,让很多人开始憧憬使用其他能源的交通工具,特别是用燃料电池的汽车。而在IT领域,对燃料电池的期待一点儿都不必汽车行业少。

当前的各种移动设备完全依赖电池而生存。当然,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有两条路,提高电池本身的容量和降低设备的耗电量。后者在这些年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还是MP3、手机,都从核心处理器开始大幅度削减能耗。但电池容量的提升则慢得多。目前流行的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上裹足不前,镍氢电池在有限扩容的同时又遭遇到寿命问题。于是,新能源技术――燃料电池则被越来越多的人看成了“大救星”!

燃料电池通过甲醇或液态氢等液体燃料的反应,来产生成倍于同体积锂电池的电量,可以为手持设备提供连续几天、十几天甚至更久的持续使用时间。与传统的镍氢、锂电池相比,燃料电池的优势非常突出。其能量转换效率高,有效能效可达60~70%,其理论能量转换效率可达90%;污染小,可以持续使用,只会产生水,而且没有重金属回收的问题;可靠性高,燃料电池由单个电池堆叠而成,采用模块化结构,而且负载有变动时会很快响应;能量密度高,适合于移动电子产品供电。燃料电池的另一项优势是充电很方便:不必像锂电池那样插到插座里等好几个小时,而是向电池快速加注液体燃料即可。除了可“充电”的类型以外,还将有一次性的燃料电池,它们提供的电量也比一次性的碱性电池高许多倍。

燃料电池正在从实验室一步步向我们走来,Toshiba、Hitachi和NEC等厂商已经试制出了针对笔记本电脑、甚至PDA 和手机等便携设备的小型燃料电池,并计划在一两年内逐步开始批量生产。但目前燃料电池还存在功率密度过低(反应迟缓,难以满足有些快速供电的应用需要,例如手机、数码相机闪光灯)的难题。由此,有人认为近期内以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组成的混合型电池,将具有更加现实的利用价值。而有人则主张,像蓝牙耳机等对功率密度要求不是很苛刻的新出现的设备,将使燃料电池技术很快“腾飞”起来。

可能有一天,我们外出旅行时最常听到的嘱托将不再是“别忘了带上电池和充电器”,而会变成“别忘了带上瓶甲醇!”

3.WiMax&3G

在充分享受到了Wi-Fi技术带来的无线感受之后,很多人开始期盼接入范围更为广阔的无线网络技术。虽然目前手机网络覆盖范围广,但是2.5G标准在带宽方面有非常有限,GPRS 理论带宽171.2Kbps,实际速率在10~100Kbps,CDMA 1x的理论带宽300Kbps,实际速率一般也不超过100Kbps,和窄带调制解调器拨号差不多。人们一直在期望着未来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宽带无线接入。

逐步到来的3G移动电话网络无疑是最有希望的无线广域网技术,理论上用户高速移动时也能够达到144Kbps带宽,慢速移动时为384Kbps,静止状态高达2Mbps。在技术上,3G 已经基本成熟,在国外已经有了超过1年的运营经验,但目前中国信息产业还没有完成3G标准的选择,而且网络改造面临着巨大的投资压力。在国外,也有一些3G运营的先驱者倒下来,这都是中国的前车之鉴。

在3G徘徊之际,WiMAX技术已经开始迅速发展,目前802.16a标准的WiMAX单一基站覆盖半径50km,最大带宽70Mbps,使用2GHz~11GHz波段。不断改进的802.16标准正在迅速完善和发展,支持高速移动接口的802.16e 和支持更大覆盖范围的802.16f标准已经制定完成,很多人都认为WiMAX将成为无线城域网的标准。

专家认为,WiMax 的发展态势正如1998年的WLAN一样,虽然技术上已相对成熟,但成本和商用模式还有待商榷。此外,部署WiMax的成本和频率资源困扰也是目前WiMax发展面临的难题。

无论是3G还是WiMAX,无线广域网/城域网技术正向我们走来。未来,能随时随地接入无线网络将是移动设备的必备功能。

4.IPv6

有人将IPv6称为下一代互联网,虽然有失偏颇,但它确实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协议。相对于目前互联网所使用的IPv4协议,IPv6可以称得上是革命性的跨越,以至于整个世界需要足够的时间来为IPv6 作准备。

对于IPv6最富煽情的描述是它可以让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拥有一个独立的IP地址,而在IPv4时代,拥有独立的互联网IP对于众多用户尤其是中国用户来说都是一种奢望。因为IPv4理论上只能提供2 的32次方(43亿多)的IP地址。在互联网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后,IP地址资源正在面临枯竭。有专家估计,到2005年全球IPv4地址将彻底分配完。而IPv6 下,IP 地址采用128位编码,可以提供2的128次方个IP 地址,这个近乎无限的空间足可以为每一粒沙子都分配一个独立的IP 地址。

IPv6另外两个进步是实现了IP 层网络安全和无状态自动配置,IPv6 要求强制实施因特网安全协议IPSec,并已将其标准化。用户目前在互联网上面临的安全问题,在IPv6 下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IPv6通过邻居发现机制能为主机自动配置接口地址和缺省路由器信息,使得从互联网到最终用户之间的连接不经过用户干预就能够快速建立起来,从而实现终端的永远在线。目前的高端交换机、路由器已经可以全面支持IPv6,因为厂家预测,在其生命周期内,IPv6会广泛投入应用。

目前IPv6的发展还要依靠网络的商业应用和业务创新。商业化应用是推动IPv6技术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旦信息家电、移动设备上网等应用全面普及,对IPv6的需求就会相当迫切。IPv6期待着“杀手级应用”的出现,全新的服务体系、端到端即时通信、融合业务、移动互联、高速网络等业务将让用户感受到IPv6的魅力。

5.UWB超宽带技术

面对着蓝牙技术迟缓的发展,UWB(UltraWide Band,超宽带)则显得来势汹汹。它是带宽最高可达数百Mbps、通过微弱的脉冲信号进行通信的无线技术。

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用某种调制方式将信号加载到连续电波上,并且连续电波被限定在小范围的频段上(一般约为6MHz宽)。而UWB技术不使用连续电波,而是通过非常短、非常快而“离散”的电子脉冲来传输信号,由编码来控制脉冲的发送时间,脉冲本身就形成了数字通信中的“0”或“1”,并且脉冲可以覆盖范围非常广泛的频段(可以在几Hz 至几GHz 之间)。因此UWB具有非常高的抗干扰性,而且能非常高效地利用珍贵的频率资源,工作功耗也相当低,并在理论上可以降低设备和使用成本。

人们对UWB技术的实用化最看好的是在消费电子领域,它有望完成蓝牙曾经觊觎的任务。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DVD播放器和数字电视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可以利用UWB技术高达数百Mbps 的数据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低功耗、低成本等优势,进行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传输。

UWB无线技术在传输速率、成本、功耗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加速。10米范围内传输速率达到100Mbps、500Mbps和1Gbps的UWB无线解决方案将面世。在应用方面,提供UWB无线技术解决方案的企业将与电子消费品厂商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

蓝牙特别兴趣小组最近正式宣布将与UWB论坛合作,促进两种不同技术的发展。他们计划将UWB下层的MAC层和PHY层与蓝牙更高层集合,旨在提供给用户新型高速网络接口的同时,提升蓝牙技术的应用范围。

虽然在应用领域上,UWB 与Wi-Fi、蓝牙等无线技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合与竞争,但更多的观点认为这些无线技术各有优点和侧重,最终会形成互补局面。

6.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

显示技术将在IT的舞台上一步步奠定自己的主角地位,因为它是最终面对用户的产品,也是直接给用户带来愉悦享受的产品。在CRT渐渐谢幕之后,平板显示技术已经完全走向台前,除了目前令人眼花缭乱的LCD和PDP大尺寸较量,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正跃跃欲试。

接下来的几年里,一些全新的显示技术将走向实用。其中包括结合了CRT和LCD二者优势的FED/SED技术和采用自发光有机材料的OLED技术。在显示尺寸上,一方面这些新型的显示技术会大规模应用于便携式设备中,改善其显示效果;另一方面,在低成本、高品质前提下会制造出尺寸越来越大的大屏显示设备。

OLED(OEL)采用可以在施加电压的情况下自行发光的有机材料,从而比LCD等传统平板显示技术表现出结构简单、显示品质优良、功耗低、厚度小等特点,虽然已经开始了小尺寸和单色屏的应用,但目前大尺寸产品还面临使用寿命的考验。爱普生、三星等公司最近频频公布在OLED领域的新进展,全新的制造工艺和新技术让它离我们越来越近。

FED技术在发光原理上继承了传统CRT技术的电子枪轰击荧光粉的方式,但在结构上采用了类似LCD的矩阵式像素单元控制原理,即每个像素都拥有专属的电子枪。因此它在显示品质上达到甚至超过CRT,而在薄度、功耗、成本、大尺寸方面优于LCD 和PDP等平板显示技术。Canon 和Toshiba的合资公司很快就会实现FED(独特版本的SED)面板的量产,预计会率先应用在电视领域。

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改良的成熟技术,大屏幕平板显示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甚至可以畅想未来的大屏幕柔性显示屏――把大彩电像壁纸一样贴到墙上。

7.高清晰数字电视和数字电视技术

日前央视宣布在多个城市开始试播高清数字节目,并开始对电视机的高清显示能力进行认证。这让高清和数字电视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实际上,目前电视台和节目制作机构已经大规模采用了数字摄像机,编辑流程也实现了完全数字化;而新一代的平板电视基本都采用了数字显示技术,但在中间核心的播出和传输领域,目前还是模拟技术占主流。

与很多人的想像不同,清晰度并不是数字电视带给我们最大的改变。数字电视代表着这种信息传递方式正式融入数字时代,成为提供多种媒体服务的综合娱乐和信息平台,与互联网及其他数字内容平台密切联系起来。从国际上标准之争的热点看,重心从高清晰度电视HDTV变成了数字电视DTV,充分说明人们对电视的基本需求是更丰富的节目、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在数字电视平台上,服务提供商可以新增大量信息服务,例如增强电视、纯数据业务、简单的交互业务、互联网接入以及宽带交互业务;用户则可以在电视上享受电视节目指南、数据播报、多媒体广播、远程教育、虚拟商场、立体电视等新应用。

面对未来的数字电视,我们可以欣赏从480p到1080p的各种清晰度图像;因为一个现有的模拟频道带宽可以容纳 4~6套标清数字电视节目,我们可以选择更丰富的频道;有效的交互方式让观众不仅可以选择节目,更可以参与节目。也许数字电视专业组织的宣言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字电视:以内容为核心,融合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接收机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让用户更方便地、更自由地获得更多、更好的多媒体服务。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将实现全程HDTV 转播,当然是数字电视。因此,我们会在未来两三年间体会到这个领域的深远变革。

8.蓝紫色激光光盘技术

随着高清视频时代的到来,周边设备都面临巨大的更新压力,显示设备要具备720p、1080i甚至1080p的显示能力,记录设备也必须能实现在一张光盘上记录下一部完整的高清电影。面对这个目标,光储行业展开了一场耗时长久的规格争夺。

蓝光DVD 与现有光盘技术的最大不同是其工作波段采用全新的蓝紫色激光,由于比当前所用的红色激光波长更短,存储密度和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实现数倍增长。此外,索尼等厂商坚持的Blu-ray在盘片结构上也与传统DVD有所不同。这意味着接受蓝光DVD将对光盘产业带来一次彻底的重新洗牌。

从技术上而言,Blu-ray和HD-DVD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容量庞大,技术相对完善;后者向下兼容性好,对制造设备的升级要求也不高。但这两个阵营在标准争夺中针锋相对,前景扑朔迷离。2005年年中曾经传出消息,说两个阵营可能和解,以Blu-ray为基础共同推广下一代蓝紫激光光盘标准。但消息迅即遭到两个阵营代表厂商的否认,它们一如既往地继续标准争夺。

无论怎样,蓝紫激光光盘将成为高清时代的光存储主角。除了用在HDTV 影片的发行,蓝光DVD还将用在家庭光盘录像机上,以较低的光盘成本录制和保存长时间的电视节目;还有可能延伸到家用DV等便携设备。此外,适合台式PC 上5.25 英寸光驱托架的蓝光驱动器、针对笔记本电脑的薄型蓝光驱动器,都已经试制成功,IT用户已经可以使用Blu-ray进行数据备份,广电领域应用Blu-ray摄像机进行新闻拍摄也已经成为现实。

9.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

计算设备的普及让更多的用户在更广泛的场合使用它们,但人机交互的问题却越来越明确地成为计算普及的障碍。传统的显示器加键盘的界面模式当然还有广阔的前途,但对于移动设备、掌上设备而言,普通用户需要根为便捷、直接的交互方式。

在手持设备输入上,传统的手写方式基本成熟,但人们对语音识别技术依然寄予厚望,研究识别率更高、对环境噪音干扰的抵抗力强的系统。更让人兴奋的是虚拟键盘和全息键盘技术,它们利用体型非常小的发射器,能将一幅全尺寸的标准键盘投射到任何物体的平整表面,甚至投射到立体的空中,可以为手持设备带来与桌面计算机一样的输入效率。

而在输出技术上,将显示屏贴在眼镜镜片上的头戴式显示器、可以卷曲或折叠起来的柔性显示器,将使手持设备的显示画面产生与桌面计算机同样开阔的大屏幕效果,并且在移动环境下使用起来并不影响便携性。微型投影机也会成为移动设备输出的选择,采用LED光源的DLP微型投影机已经展示了原型产品,推而广之,未来人们用手机在墙壁上投射一幅20英寸的画面也不会是什么难题。

虚拟现实技术也将成为人机交互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通过3D显示眼睛、3维投影系统以及数据手套等设备,用户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扮演任何角色,用最直观的动作完成数据输入。

人机交互技术的更高级研究,则希望为广泛的计算机增加智能,让它们具有越来越多的类似人的智慧,甚至能理解、模仿和表达人类的情感。这就是最近被称为情感计算的人机交互技术,它集自然语言、语音、手语、人脸、唇读、头势、体势等多种交流通道的综合研究为一体,力图使计算机能以最自然的方式模仿人的行为。

10.开放源代码

开放源代码世界在2005年得到了全面的扩展,sun的加入让开源发展的势更加明确。更多开源应用软件的更让开源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

在服务器应用领域,Linux和FreeBSD都经历的版本升级,新版软件让更多的用户加入了开放源码应用的阵营。在桌面系统中,虽然操作系统领域依然没有太大进展,但以FireFox为代表的开放源码应用软件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

专家认为,在今后5到10年间,开放源码将改变整个软件业,大量的IT需求将通过开放源码来解决。但目前开放源码软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问题已经渐渐浮出水面。目前虽然开放源码软件显得很安全,但其原因可能是病毒制造者都把目光盯在Windows之类的用户众多的软件上。目前开放源码软件的版本众多,缺乏一致的标准,因为专业开发人员在设计安全工具时也很难覆盖开放源码领域。对于企业用户,这永远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

11.RFID 技术

随着第二代身份证换证工作在国内迅速展开,RFID的应用也攀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电子标签) 是芯片技术和射频传输技术融合的结晶,利用RFID 技术可以让物品承载相关的电子身份信息,并通过这种方式,将所有物品纳入信息网络系统。当所有物品通过RFID 技术融入信息网络系统后,目前的物品生产、流通、销售、应用和服务模式都将彻底改变,未来RFID 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而Gartner 更是大胆预测――由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的RFID 传感器的信息量将呈爆炸性增长,而且会改变未来的计算模式,令计算机隐形。

调查显示,2005年第二季度中国RFID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26亿元,超过去年同期一倍以上。除了第二代身份证,在已经得到规模应用的公共交通、校园管理、物业/小区管理等领域,RFID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完善的RFID 技术应用系统将涉及RFID 标签芯片、读取设备、网络系统、数据库、企业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其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一场新的产业风暴,并孕育新的产业金矿。

但面前RFID的发展仍然受很多因素制约,包括成本的居高不下,统一标准的缺乏,产业链及配套环节不够成熟等等,而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明显解决,这也成为RFID大规模被接受的一个巨大瓶颈,使RFID离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有一段差距。

9项值得纪念的重大技术

1.个人电脑

1981年,整个世界为个人电脑而改变,IBMPC的推出开创了一个新的应用空间。该计算机采用了主频为4.77MHz的Intel 8088微处理器,运行微软公司专门为IBM PC开发的MS-DOS操作系统。

实际上,在此之前,苹果公司的Apple Ⅱ已经成为实际上的个人电脑。再往前追溯,施乐于上世纪70年代末推出的Alto计算机就以创新的图形化用户界面、鼠标和硬盘构造出了今日PC的雏形。但IBMPC才真正开创了这个产业,因为它首创了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的概念,并为PC制订了全球通用的工业标准。IBM对所有厂商开放PC工业标准,造就了一大批“兼容机”制造厂商,让PC得以迅速普及。

时至今日,PC依然是IT应用的核心力量,并将继续以各种形态数字化人们的生存方式。

2.互联网

1983年,ARPANET将其网络核心协议转换为TCP/IP,世界有了真正的互联网。1990年10月,Wide Wide Web超文本软件;1990年11月13日的15时17分,世界上第一个Web页面诞生,人类从此进入了由URL组成的虚拟世界。

从1969年原本为美国军方为防止普通电话设施遭受核打击而瘫痪的通信方式,到成为目前人们不可或缺的交流模式,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BBS、搜索、BLOG……互联网包容的特性衍生除了大量前所未有的应用,成为目前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互联网的繁荣也给中国IT产品带来了宝贵的机会,从技术、应用到网民数量,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网络大国。

3.TCP/IP

最早的TCP/IP协议是由Vinton Cerf和Robert Kahn开发的。1983年在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中,TCP/IP协议取代了旧的网络核心协议NCP从而成为今天的互联网的基石。

由于TCP/IP网络可以支持为数众多的底层协议,IP网络可以支持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Token Ring)、光纤数据分布接口(FDDI)、端对端协议(PPP)、X.25、帧中继(Frame Relay)、ATM、SONET、SDH等多种形式、多种范围的网络设备进行互联互通,从而使IP网络具有极其强大生命力,以至于现在呈现出以IP网络为基础的三网合一发展趋势。

TCP/IP协议也有其缺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目前流行的IPv4协议暴露出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地址只有32位,IP地址空间有限,而且不支持服务质量(QoS)管理。因此从1995年开始,IPv6 (IP Version 6) 逐步浮出海面,用以在未来取代IPv4。

4.数码相机

很难有人预测到数码相机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超越传统银盐相机,同样,也很难有人预测数码相机普及应用给整个影像行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1995年卡西欧推出的QV-10带动了全球数码相机市场的发展,而对于中国市场,1998年左右,柯达和奥林巴斯才开始真正让人们了解数码相机。随着数码相机像素数一年一度的升级,价格不可抑制的下降,目前普通用户手中的数码相机都足以让10年前的专业人士艳羡不已。

数码相机的普及给影像服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冲扩行业迅速展开了数码冲印服务,而照片打印机也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互联网的普及更让影像成为最直接交流手段。

5.照片打印

在传统影像时代,能够自己搭建暗房冲印照片肯定是狂热的发烧友;而今天,身边的朋友总在向你炫耀刚刚打印出来的照片――照片打印应用的普及让数码影像的完整流程都可以在用户的掌握之中。

数码相机拍摄量的迅猛增长和冲印店输出量减小的矛盾让打印机厂家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从产品技术的完善到应用模式的推广,照片打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1997年爱普生Stylus Photo打印机第一次把照片打印作为目标追求,用6色墨水实现了精彩的图像细节还原。1999年,爱普生又推出了第一款可以脱离PC直接读取存储卡打印照片的IP-100,降低了照片打印的技术门槛。此后,随着打印成本的降低和数码相机的普及,照片打印成为一种主流的图片输出模式。

现在,琳琅满目的照片打印可以满足用户的任何需求。需要便携打印,可以通过插卡或是USB直连在A6幅面的喷墨或照片打印机上输出照片;需要更大的幅面,A3+幅面打印机同样可以高速输出精美的画面。

6.GUI

如果我们目前还面对着类似DOS那样的文本界面使用电脑,恐怕不仅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无法实现这样的普及程度,就连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也要倒退很多年。最早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出现在施乐的实验室中,1985年,微软就为PC设计了Windows 1.0图形界面,但这个失败的系统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应用。其后的Windows 3.0让人们喜欢上了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并从此疏远了文本界面的命令行模式。Windows 3.0不仅让微软成为软件业的霸主,更让计算机应用大大降低了门槛。

GUI在其他IT产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从数码相机到防火墙,图形界面的交互方式总是能让产品在用户端赢得良好的口碑。

7.平板显示技术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F.Reinitzer)发现液晶现象,但其真正的应用在100多年后才展开。与其同一时期诞生的CRT技术几乎统治了这百年的显示历史。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TFT-LCD技术和工艺迅速发展,建设液晶面板厂成为行业的热点。生产工艺迅速从三代线提升到7代线,使液晶屏的良品率逐步上升,尺寸迅速增大,价格大幅度下降。

LCD、PDP、微显示背投为代表的平板显示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应用,特别是在家用大屏幕显示领域,大尺寸、小空间、低能耗、高画质的需求让它们高速成长。

如今,除了特殊行业,CRT显示器已经不在辉煌,而以LCD为代表的平板显示技术则刚刚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

8.中文字处理应用

与目前人们可以轻松地在计算机、手机上进行中文输入不同,上个世纪80年代计算机刚刚开始普及应用时,有人把中国计算机业和印刷业的落后归罪于了汉字,国内外“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1983年CCDOS、“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诞生,随后,随着在汉字信息处理领域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如激光汉字照排、联想汉卡、汉字输入法、汉字手写识别、汉字语音识别等,中国人迅速填平了因为汉字而造成的数字鸿沟。以CCED、UCDOS、WPS、中文之星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中文信息处理软件也成为中国人应用计算机的有力工具。

中文软件市场的高速成长让微软在1994年也选择进入整个领域,其后,中文字处理的局面发生的转变。Windows携带的汉字输入法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已经成为目前中文处理的强大平台。

9.MP3

由索尼创造的随生听世界在21世纪初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以往与整个领域无缘的苹果公司凭借iPod赢得了便携音乐播放器超过一半的市场,累积销量超过1千万台。在iPod成功的背后,是被无数电脑爱好者和音乐迷所津津乐道的MP3技术。

最初的MP3完全依赖计算机而生存,在其制作、播放工具逐步完善,共享、传播渠道日渐丰富之后,人们开始萌发让MP3音乐离开计算机,随身播放的愿望。1998年,韩国世韩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便携MP3播放机,随着创新、三星、苹果等公司的加入,传统随身听迅速成为昨日黄花。

虽然在版权保护方面受到了大量的指责,但MP3确实为全球的音乐迷带来了最便捷的聆听方式。甚至像索尼这样因为版权保护因素迟迟不进入MP3市场的厂商也禁不住诱惑,最近推出了一系列闪亮的产品。

上一篇:蓝色大脑计划 下一篇:DLP的高清芯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