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本质的新思考

时间:2022-10-05 09:19:10

关于审美本质的新思考

[摘 要]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和形象性显现等构成要素。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这些属性。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情感价值关系。美具有形象性,需感性显现出来。艺术创作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表现。审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活动。

[关键词]美的本质 审美主客体 情感价值关系 社会生活实践 形象性显现

[中图分类号] I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34-03

审美是人类社会活动最重要行为之一。审美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形象性显现。审美对象是指审美主体观照的对象,包括具体呈现于眼前或被耳朵欣赏到的非音乐物质性对象与音乐性对象,以及具体存活于审美主体想象、联想甚至幻想之中的精神性对象即审美意象和审美幻象,是审美主体属人的本质力量,例如人的智慧、才能、意志、理想、欲望、想象等的投射并交流互化的对象。

审美主体是指对审美对象进行观照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也就是说,具有相应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成为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即审美的人,是整个审美活动中最为关键的活跃因素。审美活动的本质内涵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进行双向交流、对话融合的自由发展的精神性状态或对象化活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构成双向交流、自由和谐的精神性存在境界。有必要强调指出,审美对象和美不能直接等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柏拉图所指出的,美的或美德、美的事物即审美对象并非美本身。在我们看来,美即美本身,当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审美关系之中,产生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那么,美的本质是什么呢?

一、审美活动的客观形态性

美具有客观存在性。美的客观性是指人类所欣赏的、追求的、创造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先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理念。美的客观性根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性,以及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审美需求的客观性。

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离开人类社会的事物,无所谓美、丑。客观派就是将美归结为不依存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这就是说,美的客观存在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完全一样的,是脱离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因此,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美就客观存在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社会产生之后,美依然是独立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美或者不美在于事物的客观属性本身,与人无关。因此许多美学家在自然事物本身寻找美的标准,找出了“黄金分割”“数的和谐”“形态的均衡统一”等标准。他们企图证明美是存在于客观事物的这种简单的机械的数学比例、物理结构、形态式样中,把美归结为这种简单的低级的机械、物理、生物的自然条件或属性,认为客观物体的这种自然属性、条件本身就是美。显然这种纯客观的美学观并不能真正解决美的本质问题,反而给唯心主义者留下了攻击的借口。

美是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它一方面体现着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又是人的能动创造的结果。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客观审美对象的这些属性。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只是激活和诱发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审美的基础,但不是“美本身”。审美活动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产生,审美离不开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万事万物美,其根源在于客观对象。那种把客观审美对象的属性当作美本身的看法是错误的,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花的美当然与花的形状和色彩相关,但花的美不等于花的形状和色彩本身,而是因为花形状和色彩和主体发生联系,产生情感关系,对我们具有某种情感价值。这种情感价值透过花的形状、色彩形象性地显现出来,这花就成为审美对象了,就是美的了。

二、审美活动的主观思想性

美具有主观性。美的主观性就是指客观的美必须通过人们的审美活动才能得到肯定。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无法欣赏音乐之美,没有美术感的眼睛无法欣赏图画之美,没有美的心情,无法欣赏任何美。美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种体验,一种意境,因而美又具有主观性。美与主观审美情感思想有关,但不是单纯的主观情感思想的直接表达,而要借助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描绘来间接表达。

美不是绝对的理念,不是抽象的存在,不是固定不变、独立绝缘的。它既受主体情感价值取向的制约,同时又因审美主体鉴赏力的不同而异。在美学史上,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对“美是主观的”进行了卓越的探索和思考,得出深刻的结论。但由于不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看待美的本质,也就无法避免陷入“美在主观”说的唯心主义的窠臼。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竭力强调美的主观性,认为美的问题根本不是美的客观问题,而是审美判断,即人在如何的情况下作出美的判断的问题。也就说,审美判断是由于主观决定而不是客观存在着美。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就认为:“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1]应该说,强调“美是主观性”是对人的审美主体性的彰显。但将美完全归结为人的审美鉴赏力,就有失偏颇。美具有主观性,但不是说美是主观的。探求美的本质应当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辩证关系出发,撇开一方片面地强调另一方势必走向自相矛盾。

审美活动离不开审美主体。美与主观审美情感思想有关,是主体思想情感的表现。但审美活动不是主观情感思想的纯粹的、简单的、直接的、抽象的表达,而是需要借助客观对象的外在形式或某种内在特质来加以表现才行。因此,美离不开客体对象的特征,更离不开主体的思想情感表达。这种观点与主观派有共同之处,但与主观派又是不同的。美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审美主体在观察和感悟客观审美对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想情感。美是这种情感的形象性表达。

三、审美主客之间需要构成情感价值关系

无论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主体的意识、主客体统一的关系,或从现实生活、形式规律,从直觉情感出发来探求美的本质,都难以定论。美学家的定论遭艺术家讥讽,艺术家的探索被理论家抨击,象牙塔的情调被大众冷落,美学理论对审美文化发展无效无功。现当代艺术从迷恋自然转向探索精神,现代美学将美的本质问题重心转向审美心理研究,这样,主体情感价值的地位凸现,人类情感世界成为美的本质问题探索的新的出发点。

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们就是美的。”[2]他肯定了美的客观性,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对“关系”的概念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非常的宽泛和模糊。一个对象,对人来说可能有多种属性和价值,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是认知关系(真)、道德关系或者是宗教关系等。但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以情感为媒介的价值关系,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实用价值和功利性为追求目的的关系。康德曾深刻指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的和不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3]审美活动中,主体所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与情感价值有关,是主体的情感活动与对象的感性形式密切联系,推动情感活动的自由的扩展和抒发。而生理不过是有生理欲望和冲动得到满足而引起的身心快适,无法引起人们情感上的愉悦。

狄德罗 “美是关系”论这一界定意思太含糊。关系有多种。一是物与物的关系,二是人与物的关系,三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多种:实用的善的关系,认识的真的关系,情感的美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有价值。但美的关系只是其中的情感价值关系,而不是其他价值关系。审美主客体之间必须形成审美关系。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审美关系:既不是科学认识关系,也不是实用价值关系,而是情感价值关系。

也就是说,美是一种关系质。但这种关系不是实用价值关系,不是善的关系,也不是认识关系,而是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价值关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的人与客观的对象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有善的关系,真的关系,也有美的关系。善的关系是实用功利关系,真的关系是科学认识关系,美的关系是情感价值关系。审美活动就是这种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过程。美就是这种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

四、情感价值关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形象性显现

审美具有形象性――感性显现。艺术创作要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但艺术不是政治思想直接的传声筒,不是主体思想情感的直接表达,而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地加以表现,是一种形象性的表现。审美具有形象性,是一定情感价值的感性显现。形象性是审美的根本性特征之一。审美活动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两者之间必须构成审美关系,即情感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的实质就是情感价值关系,而这种情感价值关系不是借抽象的名词术语表达出来的。

审美活动具有社会生活实践性。审美活动是人的生命表现形式之一,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审美的主体是生活中的主体,审美的客体是生活中的客体,审美的情感价值也只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审美形象的创造和显现也是生活活动的结果。因此,人的审美活动本质上就是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美既与客观事物的属性相关,具有客观性,又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情感相关,具有主观性,是审美主体思想情感的表达。因此,审美活动需要审美主客体构成一定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只是情感价值关系。同时,美也不是这种情感价值关系的直接表达,而是要借塑造艺术形象来间接表达。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形象,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都具有社会生活实践性。

美既要依附于客体的物体存在,又不等同于直接的客观的形象性事物;既需要主体主观意识的参与,却又不是纯粹的主观性的思想;美不仅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又由此超越了实际性和功利性的满足;美还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价值关系,必须借助情感作为媒介沟通主客体使之达到统一;美的生命还在于显现,美作为情感价值关系必须通过各种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显现出来,使形象性事物提升到心灵的高度。因此,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情感价值关系、形象性显现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据此,我们对美的本质做了深入而全面思考,并对其做出重新界定。综合上述观点,审美的本质可以界定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在这个界定中,既包括了主观论,也吸收了客观论,还融合了关系论,排除了大而空的高调本质论,具体定义为情感价值关系,但又不是空洞的抽象理论说教,而是这种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4]最为重要的是,主客体情感价值关系的建构和形象性显现,都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活实践论的基础之上。简而言之,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叔成,夏之放.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1.

[2]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29.

[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7.

[4] 王朝元.文艺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8.

[5] 洪艳.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探微[J].大学教育,2012,(7):34.

上一篇:浅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 下一篇:高职院校管理类实训室建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