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相关研究

时间:2022-10-05 08:39:39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相关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应对方式问卷以及卡特尔16PF问卷调查法,研究贫困大学生与大学生总体在应对方式、人格特质方面上的关系。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应对方式的“自责”,人格特质的“乐群性”以及次级人格特质“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怯懦与果断”“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贫困大学生在应对方式和人格特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贫困;应对方式;人格;大学生

高校贫困生己成为大学校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贫困大学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准确把握贫困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探讨其对生活事件独特的应对方式,以帮助其健康成长也就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在校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人格特质以及应对方式的相关实证性研究,从不同侧面揭示贫困大学生其独特的人格特质及其应对方式,使本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山东高校2537名大三学生为被试,网上在线测试,回收有效问卷2237份,男生为1591人,女生为646人。其中贫困大学生人数为459人,贫困生资料由大学生资助中心提供,资料作为大学生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的依据,具要很高的可信性。

2.调查问卷

采用的调查问卷包括应付方式问卷问卷(肖计划等编制)和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应对方式及人格特质上总体差异

应对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自责”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基本人格以及次级人格特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乐群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怯懦与果断”及“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等因素上,差异显著。

在应对方式上,贫困大学生在“自责”“逃避”因素上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而“自责―逃避”的应对方式,恰恰是一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组合,其情绪和行为往往缺乏稳定性。

在人格特质以及次级人格特质上,贫困大学生在“乐群性”和“怯懦与果断”因素上得分低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通常表现为执拗、对人冷漠,宁愿独自学习和生活,对学习和工作要求的标准常很高;同时他们常表现为怯懦、人云亦云、因而事事迁就,以获取别人的欢心。另外,贫困大学生在“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得分高,这说明贫困大学生通常能安详警觉,富有进取精神,当然有时会因过分现实而忽视生活情趣;同时,贫困大学生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成长能力较高,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较大。

表1 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应对方式

以及人格特质上的比较

注:*表示sig值≤0.1 **表示sig值≤0.05 ***表示sig值≤0.01

2.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在应对方式及人格特质上的总体差异

贫困大学生性别上的不同,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幻想”因子上,差异显著。面对问题,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在人格因素上,贫困大学生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自律性”“有恒性”“敢为性”等人格因素上,差异显著。男生在前两种人格因素上得分均高于女生,表明贫困男大学生自律性较强,通常言行一致,能够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感情行为,保持克制冷静;而女生则往往既不能克制自己,又不愿意考虑别人的需要,充满矛盾却无法解决。贫困男大学生的行为往往有始有终;而女生通常缺乏远大的目标和理想,缺乏责任甚至有时会不择手段地达到某一目标。同时,贫困女生在“敢为性”因素上得分较高,说明女生通常不掩饰,不畏缩,有敢做敢为的精神;而男生则通常在人中羞涩,有不自然的表现,具有较强烈的自卑感,拙于发言,更不愿和陌生人交谈。

另外,在次级人格因素中,贫困男女大学生在“怯懦与果断型”因子上表现出显著差异,男生更为独立、果断,通常主动寻找可以施展所长的环境和机会;而女生则往往优柔寡断,依赖于别人。

三、讨论

1.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应付方式以及人格特质上存在着广泛差异

贫困大学生在应对方式的“自责”因素,人格特质的“乐群性”以及次级人格特质“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怯懦与果断”“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等因素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不同性别的贫困大学生在应对方式和人格特质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贫困男大学生通常更容易采用“幻想”的应对方式。在基本人格特质上,贫困男大学生通常能做到有始有终,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而贫困女大学生通常敢作敢为,不掩饰自己。

2.从整体来看,贫困学生具有较强的神经质倾向,内向及情绪不稳定者较多见,对应激性生活事件较多地采用消极的心理应付方式

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在个性特质等方面表现出的群体特殊性不应加以放大或渲染,以避免伤害贫困生的自尊。但对于少数存在明显人格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则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如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封闭,形成健全人格。

3.尊重个体经历,区分贫困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贫困大学生在人格及应对方式存在的问题,往往是由不同原因导致。因此我们要从贫困生个体的家庭情况、生活学习经历、个人人际交往现状等出发,通过个体分析、约谈等方式,分析其独特心理背景,做到有的放矢,使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和教育更具针对性。

4.建立并完善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物质决定意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困难造成的。高校应在完善和落实奖、贷学金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助、补、减、免等多种资助措施,解除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安心完成学业,这也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措施。高校应努力创设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长期、稳定、多途径的勤工助学来间接地加大对贫困生的物质扶助,这不仅可以缓解高校直接用于补助资金的紧张,而且还可以克服一些特困生的依赖心理,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另外,要积极寻求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希望工程、企业赞助、社会兼职等)加大对特困生的物质扶助,让他们在感受社会温暖中,调整心态,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廖忠友.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07):90-91.

[2]孟庆良,马力,全建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9,15(02):27.

[3]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04):164-168.

上一篇:Q460q钢板不同焊接速度下的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产业园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集群发展机制保障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