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随想

时间:2022-10-05 08:11:5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关乎“生”与“死”,一人降临于这个世界,忧患就伴随思维而存在,幼者有幼者的担忧,老者有老者的忧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皆有忧,只是所忧所虑的问题不同而已。

忧患是有境界的。古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你翻开诸葛亮的《出师表》,字里行间透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的忧患之情,你会体会到一位忠臣的所忧所患。当你在西柏坡听讲解员讲解把从西柏坡进京,比喻成一次“赶考”,告诫全党:“我们都应当考试合格,不要退回来”,“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好成绩”时,你会更加深刻领会“赶考”二字含义,体会到主席在喜悦中带着一种焦虑的忧患之心,也才更加体会到,面对着即将执掌政权的大好形势,主席向全党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用意。后来的事实说明,主席所忧所患,是一种远见卓识的体现。后来的几代中央领导人,都具有强烈的为党、为国、为民所忧的意识,善于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引领着中国的前进方向,体现出了领袖所具有的特质。

在危难时期,人们或许不缺乏忧患意识。我们常说逆境出人才。为什么?因为逆境本身就是一种“患”,“患”是明摆在那儿的,逆则求顺,穷则思变,由“患”而生“忧”,由“忧”而产生摆脱困境,奋力崛起的冲动。但那种走出逆境、摆脱贫困之后所产生的喜悦之情以及把困境的拼博和穷困中顽强当作“谈资”的时候,忧患意识往往容易忘记于脑后。无数事实反复告诉人们,谁忘记得最快、最彻底,谁也最容易走向堕落。因为,缺乏忧患意识本身就是一种“患”,但它是一种隐患,不到一定的时机,不容易爆发,不容易看到它的危害性,但它一旦爆发,往往难以遏止。温水吞青蛙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把一只青蛙放进烧开的水中,青蛙会立即跳起而逃身,而把它放进冷水并将水慢慢地烧温直到烧开,青蛙会毫无反抗地在“温柔”中死去,为什么?因为外界一直在为青蛙营造了一个适应它生存的环境,让青蛙感到非常舒适,当它意识到危险时,已经彻底地失去了反抗的能力。许多人为青蛙的结局感到悲哀。但我在为青蛙悲哀的同时,更为这种事常常发生在人身上悲哀。有一位检察官在总结一些“贪官”的成长史时,说他们大都有一个苦难的少年,奋斗的青年,成功的中年,悲惨的老年。这个从成功走向衰落的过程,是忧患意识衰退的过程。人的堕落,缘于忧患意识的松懈。从这个意义上说,忧惠意识有时是防身的良器。

即使是功劳,其中也隐藏着忧患。朱元璋手下有位老臣朱亮祖,是个赫赫有名的开国大臣,立有大功。镇守广州后,受当地土豪劣绅贿赂,出面打击当时的番禺县令道同,向朱元璋诬告道同,致使道同遭错杀。朱亮祖虽有些后怕,但想想,道同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知县,而自己却是开国大臣,御封侯爵,朱元璋应当不会为了一个芝麻官对自己下手的。但没有想到,朱元璋没有因为他是老臣而饶恕他,只是念及他的有功,给他留了个全尸。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有一个“免死牌”的情节,这个家族凭借皇帝颁发的“免死牌”横行乡里,民怨沸腾,最终“免死牌”没有保住他的性命。功劳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带来荣耀,带来享受,但居功而自傲,凭功挑战权威,挑战法律,挑战民意,“功”最终也变成了“患”,甚至引来杀身之患。

“忧”与“患”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忧”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患”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哪怕一个完美的人或组织,都存在着隐患。这种患,常常不是自身存在的,而是外部形成的,是在比较中显现的。要增强忧患意识,就必须力避沾沾自喜,力避“井底之蛙”,要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视野发现忧患,看待忧患。增强忧患意识,就必须把这种意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

鲁迅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叫做“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想,可以略加改动:“不是在忧患中走向强盛,就是在忧患中走向衰弱”。我们所说的忧患,绝非“杞人忧天”的“忧”,“无病”的“忧”;不是一己私利的忧患,而是积极的忧患,信心中的忧患,前进中的忧患,成长中的忧患。

让忧患意识在脑海中长存,让忧患之情在心中常怀。

上一篇:淡之美 第10期 下一篇: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中产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