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把握古诗的诗眼

时间:2022-10-05 07:55:23

第二节 把握古诗的诗眼

技术点拨

要鉴赏古诗,应了解它的基本特征。古诗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意境美、个性美、建筑美、音韵美。其中,个性美是指诗中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形象、诗中描写的景与物的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之美。

根据《考试大纲》,古诗鉴赏一般要求鉴赏形象(人物、事物和景物形象)、语言(炼字、诗眼、语言风格)、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技巧)、思想感情以及观点态度。

本节主要谈如何把握古诗的诗眼。

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或最关键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而这个字一般是诗中的动词或形容词。

“诗眼”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曾提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而“词眼”一词,现存文献资料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可根据诗眼的含义分别来找。

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①全诗的主旨所在的诗句;②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③全诗最精彩或最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练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如:黎简的《小园》一诗:“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这首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问题锁定在首联,所以应重点分析首联。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园内之景,一正写,一侧写。小园内有一小池,池水清澈,池边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倒映池中。傍晚时分,微风乍起,池中树影摇晃,婆娑荡漾。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山光”泛指山中各种景物。山光虽美,小园中的景物却更具风情,故有“山光窥短墙”一句。本为小园的主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山光”因好奇园中美景而探头探脑,窥视园中。“窥”字不但写活了“山光”的神情,而且从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富有魅力。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精练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字。如王勃的《咏风》一诗:“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这首诗的诗眼应是颈联中的“有情”,具体表现在两处: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一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这里将风拟人化,构思新奇。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备鉴赏古诗的一般常识,了解诗人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背景,吃透诗中所用典故,抓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情感。

“诗眼”在句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其作用主要有:

第一,用以翻出新意。如张乖崖的诗句“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不同。

第二,借以增添情趣。如曾吉甫的诗句“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中的“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

第三,增强形象性。如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的色彩;秦观的诗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来勾画出线条轮廓。

赏析诗眼(炼字)的题型一般有以下三种:

1.定向赏析型,命题人已将诗句中的某字选出,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定向赏析题可按以下四步来作答:

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考虑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2.自选赏析型,命题人不提供赏析的诗眼,只是提供相关范围,要求学生在这个范围内找出传神的字眼进行赏析。学生如果找不准关键的字,就无法得分,因而其难度较大。

3.比较赏析型,命题者以两首或两首以上古诗中相同的字作为考查对象,要求学生从表达效果的异同角度进行比较赏析。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这两首诗做到融会贯通。

上一篇:踏莎行 第2期 下一篇:提升阅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