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犹与世相关

时间:2022-10-05 07:31:46

摘 要:倪瓒是元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其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其一生独特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本文试将倪瓒一生分为早期、中期、晚期进行述评,分别阐释三个时期的生活经历对倪瓒画风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倪瓒;生平;绘画风格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88-01

一、“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

倪瓒出生在无锡富甲一方的地主之家。虽然早年丧父,但因得到两位兄长的悉心照顾,年少的倪瓒过着居家为学,悠游会友的日子。倪瓒的长兄倪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免除了劳役租税之苦,还有额外的生财之道。

从小得长兄抚养的倪瓒,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家中藏有历朝书法名画,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揣摹其神韵气质。此时的倪瓒,可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正如他在早期诗作《述怀》中所云:励志务为学,守义思居贞。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由于安静而闲适的生活和他所接受的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倪瓒的早期绘画是清润的,更多的是注重临摹写生,讲究形似,正如他自己所述:“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郭,物物归画笥。”

目前倪瓒传世作品中最早的一幅,亦是最能体现其早期绘画风格的当是《水竹居图》。此图写一仙居景致,平静的水面环绕着一段坡石,几株大树簇生其上。树后一岸边空地上,树间茅舍掩映,屋后竹林茂密。远处高大山坡下,林木葱郁,相比而生。整个画面弥散着幽静、清凉的气氛,倪瓒正是用这样清润的笔调为他的早期生活着色。

二、“善求颜子意,陋巷乐箪瓢”

早期的书斋生活铸就了倪瓒清高自傲,与世无争的性格,也成就了倪瓒清润平整的绘画风格。但与世隔绝的清閟阁毕竟是狭隘的,中期隐居漂泊的生活则把他带入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形成了倪瓒最主要的绘画风格——淡远简古,逸笔草草。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他原来依靠长兄享受的特权消失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这对于倪瓒来说是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面对家道中落,倪瓒无心也无力处理各种繁杂的家庭事务。于是这位性情中人选择了弃家出走,开始了他的漂泊之旅。

此时的倪瓒或许是为了逃避世俗生活的压力与责任,但是当他亲眼目睹了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元代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动荡不堪的社会之后,倪瓒弃散积蓄,隐居太湖,倒不失为明智之举。

在漂泊的生活中,情感愈加孤苦的倪瓒,思想却愈求旷达。体会了人世的艰辛,他开始用儒家“孔颜乐处”的精神勉励自己。“善求颜子意,陋巷乐箪瓢”,倪瓒学会了苦中作乐,在与山水花鸟鱼虫的相伴中返璞归真。思想上的重大转折,自然导致了倪瓒画风的转变。这一阶段倪瓒的山水画主要以水墨为主,首先在构图上趋于简洁,采用一河两岸式的景物布置;其次是用笔的转变;再次画面意境也由早期的清润转变为淡远简古。这一阶段倪瓒完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流传下了大量的作品:《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江峰望山图》、《树石幽篁图》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1345年倪瓒挑灯为友人卢山甫画下著名的《六君子图》。画面上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疏密掩映,意趣横溢,充分体现了他淡远简古的中期水墨风格。

三、“只傍清水不染尘”

1363年夫人蒋氏的病逝,让倪瓒的生活更加凄楚。失去了精神和生活的伴侣,倪瓒在禅宗中寻求解脱。虽然生活艰辛,但倪瓒没有完全消沉,而是用禅家平静的心态看待世界,并且留下了许多画迹。

此后中原易主,文人墨客透过他们作品所标榜的“清高”与“孤傲”,足以窥见画家心灵深处苦痛无奈的复杂感情。这种况味与感情,在倪瓒身上,得到了最佳体现。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并作《题彦真屋》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

在这样平静的心态下,倪瓒的作品没有丝毫的造作,修饰。透过山水的世界,我们可以窥见倪瓒真实的艺术观和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倪瓒晚期的作品在看似简疏的笔法中,实包含多重复笔勾皴,笔意松秀。如《江亭山色图》、《容膝斋图》等作品,可谓“似嫩实苍,似枯实腴、有意无意,若淡若疏”。 或许,这种简之又简的景象,这种空漠寂寥的况味,自是逸笔纵横意到成。

倪瓒以超过世俗之上的精神,过着超脱于世俗之上的生活,画着超脱于世俗之上的作品。遭元末之际,社会纷乱不堪,半生流离失所,传统儒士的建功立业无从谈起,他避难辗转于江湖,寄托情志于诗画,最终完成了操守的完美和艺术上的不朽。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倪瓒山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3]方怿.浅析倪瓒淡远简古的绘画风格[J].艺术理论,2009(01).

[4]杨一笔.谈倪瓒山水画的“逸气”[J].艺术理论,2009(06).

上一篇:赣傩生态艺术符号的探研 下一篇:Judging the Role of the Juvenil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