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唐诗英译本比较探究

时间:2022-10-05 06:30:41

摘 要: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代表,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汉学家、学者及翻译家的高度重视,诗人李白的诗作 ――《赠汪伦》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本文在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下,深入探究唐诗《赠汪伦》的不同英译本,从而为唐诗翻译提供技巧上的借鉴,促进唐诗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唐诗英译 李白诗作英译

一、译者主体性研究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杰出的代表――唐诗,其翻译与对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唐诗翻译的主体,也就是译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译者主体性,查明建与田雨认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1]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笔者从国内外发展简要历程、影响译者翻译的主客观因素等方面展开探究。

(一)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国内外简要历史回顾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译者遭到了长期的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但最终认同了译者主体性。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译者主体性被学者们提上了议程,许多学者纷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自此,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确立,且对此的研究逐步深入。

在西方,译者主体性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被忽视到译者选择确认,再到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操纵的过程[2]。其主体地位的确立伴随着两次重大转折。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方学者一方面强调翻译需忠实于原文,另一方面承认翻译的创造性与艺术性,因此在这种悖论存在的背景下,西方翻译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50年代之后,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译文的重心转向了译者。自此,实现了一次由静态到动态、客体到主体、一元到多元的跨越式转变,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相关专题研究成了翻译研究的热点。

(二)影响译者翻译的主观因素

作为译者,其在翻译时拥有丰富的能动性,也无疑是原作最直接主动、最富有创造性的读者。一方面,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会因其个人阅历、修养和性格等造成翻译效果的不同。由此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个人风格的痕迹与烙印。简明总结为如下几点:1.译者个人兴趣偏好;2.译者的人生经历;3.个人教育背景;4.主观审美能力;5.译者本身对语言的驾驭能力;6.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三)影响译者翻译的客观因素

不同的译者均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会相应产生差异。相同的是他们对唐诗翻译有着极大的热忱。虽然不同的身份使得他们在翻译同一首唐诗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有所不同,却充分体现了唐诗翻译中影响译者翻译的客观因素,这些客观因素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译者所在的社会及其意识文化形态;2.所翻译的文本对于译者发挥的要求与限制;3.针对人群的特点。例如文化程度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本文选取《赠汪伦》一诗,在纵观译者主体性发展历程之后,以译者主体性为全新视角,从译者主体性差异的主客观因素这一点切入,深入探究唐诗《赠汪伦》的不同英译本。

二、译者主体性下的唐诗翻译技巧

诗歌翻译是最体现译者主体性的一种文学体裁,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外很多翻译家都对唐诗英译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无与伦比的贡献。例如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3],从事文学翻译实践60余年,与此同时,不断对翻译理论实践进行反思并建立较为系统的翻译理论。其著名三美论[4]是指在文学翻译中,译文必须意美、音美、形美。他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三美之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译者为实现“三美”,就要尽力追求译诗与原诗在意、音,形三方面的美学功能对等,尽力让译读者读译诗时能感受到原诗读者读原诗所获得的美学效果。与此同时,一般的翻译方法可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需要译作忠实于原文,可采用忠实对等原则[5];意译是指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内涵,再结合译语的文化传统表达出来。

总结前人的经验,在进行英译时可结合以下方法:

第一,语音层面技巧。其中包括押头韵和诗行内韵。此种方法是为了达到音美的效果。英语诗歌注重韵律,常常伴随押头韵、押尾韵等手法,译者在把唐诗翻译成英文时,需要包含这些手法,这样才能达到本土化的效果。

第二,词汇层面技巧。其中包括词语反复和新创词语。词语反复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同的英文单词,出现在同一个或相邻的诗行里。这种方法使用在诗歌中是为了强调或突出某种情感或物的表达。新创词语是指当诗歌中的情感不能用日常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可以对词语进行创新,使得诗歌的翻译更加生动形象。

第三,句子结构层面技巧。其中包括平行结构的使用和语序倒置。不仅在翻译诗歌时会用到平行结构的方法,在中文的表达中也会经常使用,使用平行结构翻译汉语中的对偶,可以加强语气,增加唐诗翻译的美感,语序倒置的使用常常是为了某种表达效果或修辞手法。

总而言之,唐诗翻译,不仅要关注韵和形,还要追求其传达的意境,这就需要译者发挥主体性,造就多种版本的唐诗英译,从而为读者带来不同的精神享受。

三、李白诗作英译的个案分析

唐朝诗人李白素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并达到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他的名作《赠汪伦》写于天宝十四年,当时诗人李白旅居宣城,往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桃花潭,当地村民汪伦热情以美酒款待他,因此诗人作此诗感谢汪伦的一片情谊。全诗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笔者找到此诗的两种不同英译本,一首出自许渊冲先生的《李白诗选》[6]:

1.To Wang Lun Who Comes to Bid Me Farewell

I,Li Bai,sit aboard a ship about to go,When suddenly on 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verflow.

However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s may be,It’s not so deep,O,Wang Lun,as your love for me.

另一首出自唐一鹤先生的《英译唐诗三百首》[7]:

2.To Wang Lun

A crane is flying above clouds,In the clear sky.

Bringing the poetical mood,To the Green Void high.

现在我们对两种译文进行比较探究。第一首为许渊冲先生的诗,第二首为唐一鹤先生的诗。首先,从文化底蕴上来看,两者都有极高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乃是做好翻译工作重要的基础。许渊冲先生誉有“诗译英法唯一人”之名,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曾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提出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可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十个字加以概括,并归纳出翻译之三论。许渊冲先生此译文语言优美,忠实原文,充分显示出其深厚的翻译功底。唐一鹤先生从事了50多年的英语教学,1996年,已经84岁高龄的唐一鹤先生开始了英译唐诗的浩大工程。他从《唐诗鉴赏辞典》1190篇唐诗中精选出300首,英译时尽量保持唐诗的对仗与韵律风格,体现其形式美。每首诗都有中英文评注,介绍诗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思想;附有语言研究,用英文对每首诗的生僻字、特殊词、关键句子等作翔实的语言文化考究,译作《英译唐诗三百首》。可以看出,唐一鹤先生的此篇译文较之简洁,注重神似,意境高远。

再从个性偏好上来看,尽管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古典诗词方面造诣很深,但经常会像严复那样,为一词一句而绞尽脑汁、反复琢磨。有时半夜突发灵感,他便在半夜起来开灯,记下睡梦里想到的诗句,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许渊冲先生对翻译事业的极大热忱,甚至已为此几乎达到痴迷状态。许渊冲先生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为此他一直保持奋斗不息的精神,在翻译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前进。唐一鹤教授在天津财经大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退休后,唐一鹤先生并不想彻底离开英语,一次购书经历让他把英语和唐诗联系在了一起。酷爱唐诗的唐老走遍了整个天津城,仅发现两个版本的唐诗译著,且都仅限于简单的诗文对照翻译,对一些关键的词汇、典故、语句等,没作必要的英文注解。唐老说:“语言和文化背景与国人迥异的外国人,仅凭简单的诗文对照翻译,是难以理解和猜度诗人所表达的情绪和营造的意境的。”正因为许渊冲先生与唐一鹤先生对唐诗英译工作的热爱,才会让他们在翻译事业上熠熠生辉。

最后从语言风格上来看,两者截然不同。许诗诗题不仅译出了原文,而且在此基础上交代了汪伦的身份――来送行的人。诗文第一句翻译得也比较翔实,在原文的基础上点出了作者、出行方式及将要出发的状态,做到了忠实于原文。第二句的suddenly,从其使用效果来看,“忽闻”歌声给诗人内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歌声也译成了告别之歌,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说明。Overflow为洋溢的意思,巧妙地表达出整个岸上都传着汪伦的歌声及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第三四句是全诗高潮,流传千古。译者并没有直接译出深千尺,而是说无论桃花潭水有多深,它与汪伦对诗人的情谊来比是不深的。译者没有采用直译法,而是巧妙地运用对比,将不可表达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虽然译者没有译出“汪伦送我”的这层意思,但并无大碍,不影响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另外,根据词典释义。Love有爱、爱好及爱人等诸多层含义,一般是指男女之爱,此处用法是不是略有不妥呢?其实它还有一层含义,不过并不多见。就是英文中所指的friendship,也就是友情。这一译法对读者而言,多少有点负面影响。再看唐老所译,采用意译法,把诗人比作一只正飞向云空的鹤。根据唐老对此诗的批注,该译文没有说出秋天的悲凉,但是道出了秋高气爽,鼓舞诗人奔向前程。译文没有提及主人公汪伦,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份情谊激励诗人不断前行。许渊冲先生在直译基础上加上了独特的见解,巧妙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美,而唐一鹤先生的完全意译法则体现了一种意象美,两者都有着一种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结语

本文在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下,对诗人李白的诗作――《赠汪伦》,从文化底蕴、个性偏好、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探究。通过对诗作英译本的类比,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翻译技巧,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宝贵建议。我们可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唐诗鉴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其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翻译思维的转换与整体翻译水平的提升,为更好地翻译唐诗、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查建明,田雨.论译者主体――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说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2]吴安红.翻译中译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研究的历史回顾[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2):81.

[3]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7.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李正栓.汉诗英译中的忠实对等原则[J].广东外院外贸大学学报,2004(2):29-31.

[6]许渊冲.李白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86.

[7]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35.

上一篇:特色高中校本课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下一篇:非谓语动词作状语试题分析